1. 首页 > 数码 >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中医自学

4.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中医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如果你想自学中医,以下是几个建议: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学习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要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需要先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比如中医诊断方法、中学、针灸、推拿等。可以阅读相关的中医教材或参考相关网站上的中医知识。

阅读中医经典著作

中医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书籍都有很高的价值和权威性。阅读这些著作可以加深对中医学说和方法的了解。

寻找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

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来指导学习。选择的教材和参考书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可作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

实践中医技术

除了论知识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了解中医治疗的实际应用。可以尝试使用传统中草、针灸、推拿等方法,但需要注意安全和遵循正确的作流程。

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建议多与中医专业人士交流并寻求指导。他们可以提供更深入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帮助你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细节和异。

这里一下国医明师学社,该课程通俗易懂,从入门到进阶,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并通过实模块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的理解。此外,该课程包含优质社群服务和课程观看,学生可以与其他学员和老师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要注意,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谨慎对待中医的技术和疗效。建议在任何实践中都要注重安全和有效性,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式。

零基础学中医看什么书 中医学入门十大必读书

生命中总有几个日子珍惜,心底里总有几个朋友难忘记。从细雨飘洒的春天,到瑞雪纷飞的冬季。虽不能时时相聚,却常常在心中想起。遥祝天天快乐!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关于零基础学中医可以看的书还是有比较多的,个零基础学中医可以看的书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二个零基础学中医可以看的书是《中医诊断学》,第三个零基础学中医可以看的书是《中医方剂学》,第四个零基础学中医可以看的书是《中医内科学》。下面是关于“零基础学中医看什么书”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继续往下阅读了解。

零基础学中医可以看的书有哪些

1、《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而且也结合的(3)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书的作者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命题、阅卷等等进行编写的。

2、《中医诊断学》:这本书的蓝本是中医学五年制全国统编教材以及相应教学大纲,其把考点、难点的内容进行了简化,而且是利用图标的形式介绍的,很容易就可以读懂。

3、《中医方剂学》:这本书又叫做是《方剂学》,所阐述的内容是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属于是各级医学院、所及有关从业人员必修的基础的课程。

4、《中医内科学》:这本书阐述的内容是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属于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入门十大必读书

中医学入门十大必读书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玄女脉诀》、《针灸甲乙经》、《伤寒杂病论》、《太素》、《难经》、《中藏经》、《鬼遗方》、《龙树》。

中医学专业课程有哪些 主要学什么

3.五行的生克乘侮

中医学专业培养具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适应当今中医事业的发展,能从事中医临床、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中医学课程设置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西医外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学、急诊医学、医学心理学、康复学概论、医学统计学、中信息检索、英与中医专业人士交流语、计算机应用。

中医学主要有哪些科目

主要有医古文、英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理学、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中医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人才。

什么是中医,中医有什么作用。

⒉ 用的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

所谓废医就是废除中医理论,验就是对中、方的疗效进行验证。这个提法的意思是中医理论没什么价值,中还是有效的,但不可靠,要按照现在西医的规则进行检验验证。提出这种建议的人基本上属于书斋里拍脑袋的思想,其思维也是僵化孤立的原子思维,而不是辨证思维。

中医理论是否正确,这是争论了很长时间的话题,这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估计能再争论个20~30年也不会有定论。

但是没有中医理论,参加内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报名时提交相应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因工作岗位变动,需报考现岗位专业类别的人员,其从事现岗位专业工作时间须满两年。中医也就不再是中医了,中医并不是因为用了草,中医之所以是中医就因为其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张锡纯曾经用阿司匹林增加疗效但不耽误其中医的名头,因为其用的理论是中医理论。

再说验,说起来容易,事实上对真正的中医来讲,验只可能应用于极少数简单单纯的病症,对大部分中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验本身就不是中医的思维方式。

对西医来说,高血压用什么,心脏病用什么,肝炎什么,几乎是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中医来讲根本不存在这种关系,高血压、心脏病如果某些症状表现相似,根据中医理论很可能会用同一类的方子,同样是高血压,因为某些症状的不同,方子很可能大相径庭。

例如:对于糖尿病,仝小林大夫有不同的几十个基础方子,还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加减。结果就近乎是千人千方,这种情况如何验?

如果疾病与方能简单的一一对应,那治病就简单了,但是世界上没有那么简单的事,征服疾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中医诞生于原始,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古代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

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针灸、推拿、、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以上内容参考

中医

词语解释

⒈ 传统的医学。

中医有什么作用?主要是治病。

自学中医如何入门

学好中医并不很难,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我个人学中医是从学经方、学证开始的,加上门诊跟师临床观察,老师系统的经方课程讲解及同门的讨论,发觉进步很快。进而为亲人朋友治病,取得疗效往往出人意料,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由此不断强化。

学习中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入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医的步是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建议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医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学的认识方法和治疗思路等。

2.学习中材:中是中医治疗的基础,学习中医需要掌握中的基本概念、分类、功效和使用方法等。可以通过学习中学的基本知识,如中的性、归经、用部位、用量等来深入了解中。

3.学习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关键,需要学习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八纲辨证法、五脏六腑辨证法等。

在自学中医过程中,建议先找到权威的中医学习资料和教材,阅读中医学经典著作、参加中医学习交流活动、寻求中医名医指导等方式来进行学习。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多积累临床经验。由于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门槛较高,初学者可以先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学中医如何入门

(4)取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从事医师工作满2年。

以下是自学中医入门知识的建议步骤:

了解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中学基础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入手,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病机辨证、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中方剂:学习中方剂需掌握“四气五味”、“归经”、“配伍”等相关知识。可以从《本草纲目》和《医林改错》等书籍中学习。

学习针灸及推拿:可以通过视频教程或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来学习。

实践应用:尝试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常见病症进行自我调理或治疗,并不断总结和反思实践中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一门系统而复杂的学问,自学需要耐心和时间。建议在自学过程中选择正规出版社出版、国内知名中医专家编写的相关书籍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体质调节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同时,也应该谨慎对待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传统偏方或者治疗方法。

如果想要系统学习,可参考一下国医明师学社,他们是一个零基础学中医的全面课程,该课程通俗易懂,从入门到进阶,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并通过实模块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的理解。

学中医要从方剂入手,从经方入手。因为方剂尤其是经方源于实践,是中华民族使用天然物的经验和智慧结晶。

经方千古相传,俨然是物的绝妙组合。

学中医若从经方开始,从方入手,而不单从理论入手,可以很快的掌握,体验到当中医的感觉,只要有兴趣接下来的进步会很快。

中医界长期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很多经典理论其适应面被过分的夸大,有的甚至模棱两可,比如到底“补脾不如补肾”还是“补肾不如补脾”,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其实理论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说的明白。

医学做的是济世活人的事,是仁心加仁术。这是个基本点,没有这个基本点,其它讲的再好,背的再熟都是无用。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理念和方法!

中医历史上有一位医圣,他就是东汉的张仲景,因为他,经方得以流传至今。因为他关心亲人的疾病,体验到失去至亲的痛苦,“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而当时的医生只会治疗常见小病,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他们束手无策,此情此景让张仲景异常悲愤,因此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立志利用业余时间学医,张仲景本人就是一位成功的中医爱好者。

所以建议中医入门的初学者,首先可以先泛读《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一些基本概念,然后精读《中医十大类方》,紧抓病、人、方三个客观要素;之后,在身边观察病人,自己的病自己治,父母的病你先治,亲戚朋友的病你能治你就治……

如此不断总结分析和提高……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方面的知识

提起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中医学说有哪些内容?另外,还有人想问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中医基础理论txt有吗?包含气一元论学说五行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医五行学说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您好!中医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以五种物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协调平衡的。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也是我国古代唯物辨证观的主要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的缺陷。

中医基础理论txt有吗?包含气一元论学说五行学…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中医所说的五行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以对应的脏腑!

经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主要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中医学说有哪些内容?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它由我国独创,产生于我国古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中医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试题。

古代独创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独特的理论体系,卓有成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还有在外科、免疫、养生保健及专业著作方面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中在几千年的历学习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了解中医对于常见病如感冒、头痛、口腔溃疡、消化不良等症状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阅读《金匮要略》和《临证指南医案精选》等书籍。史长河中,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的诊疗实践。

中学体系是以我国古代盛行的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其间的关系,并将生理、病理、诊断、用、治疗、预防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和独特的理论,作为学的基础。

这一学说的内容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以、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学。脏腑与解剖的相同之处。

以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来概括物性能的物学。中医基础理论顺口溜。

以“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进行物配伍的方剂学;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治疗学。

此外还有推拿、、导引等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是什么?要详细!别说只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中医五行基础知识。

2.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学说的缺陷。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的生理功能。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中医基础知识讲解。

(1)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使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中医理论与五行学说。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2)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

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过,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就学说的缺陷。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条件依据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中医汤头歌诀顺口溜。

3.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五行学说问题。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中医基础五行学说。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网http://

你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以上就是与中医五行学说方面的知识相关内容,是关于中医学说有哪些内容?的分享。看完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零基础 想学中医应该如何入门?

如果你是零基础,想学中医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门。

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包括经络学、脏腑学、病证学和中学等中医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人才。 ;,掌握基础的中医概念和基本的诊断方法。

学习中医养生:中医的养生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学习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可以学习中医调养术、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基4、中医,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岐黄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本技能: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后,可以开始学习一定的实践技能,包括中制剂、腧穴定位、中医等。

了解中医现状: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以及大众对中医的认识和需求,有助于拓展眼界和掌握前沿知识。学习中医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建议可以从基础理论知识开始入门,并逐步深入学习。可以通过参加学习班、阅读学术书籍以及向行业专家请教等方式进行学习。

这里一下国医明师学社的课程,该课程通俗易懂,从入门到进阶,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并通过实模块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的理解。此外,该课程包含优质社群服务和课程观看,学生可以与其他学员和老师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中医名词解释

1、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古代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一般指以汉族劳动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2、中医诞生于原始,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3、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针灸、推拿、、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5、医中圣手《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扁鹊卢医 《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扁鹊卢氏即“正统神医”也。

6、悬壶《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给人治病,每每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7、杏林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4.实践中医治疗技术:中医治疗技术是中医学的实践应用,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建议通过实践、实习、师徒传承等方式来学习中医治疗技术。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1、参加内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根源。

9、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古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1、司天率数法:自上古历元至今(2008年),共积年10155925年,看得几甲子。先取积年,每12年中取2支(12地支中6个司天之气,故每气2个地支),一甲子年中取十(一甲子年即是60甲子循环数,12年2支,60年即是10支),看得几个甲子数,即进一位。其甲子未周纪而不满残年者,即以年支取之。假令取少阴司天者,于零年(余数)中看得几个子(或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学说各自的缺陷。容中医的基本概念。)午年,先于司天率数。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都考那些科目?都有什么题型?

考试科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参加内科学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目

内|外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

其中“基础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科目外科学及其各亚专业考核内容一样。“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科目各亚专业考核内容为本亚专业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内容。

2008年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外科主治医师的“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4个科目将全部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考试。各专业每科目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

扩展资料

凡符合卫生部、人事部印发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卫人发[2000]462号)中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和专业类别的考试。

内科学专业报考条件:

(1)遵守中华的宪法和法律;

(2)遵守《中华执业医师法》,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4)已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机构的医师须取得该培训合格证书。

2、参加内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上述所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医学中专学历,受聘担任医师职务满7年。

(2)取得医学大专学历,从事医师工作满6年。

(3)取得医学本科学历,从事医师工作满4年。

(5)取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1)医疗事故责任者未满3年。

(3)受到行政处分者在处分时期内。

(4)伪造学历或考试期间有行为未满2年。

(5)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报名条件中学历或学位的规定,是指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正规院校毕业学历或学位。工作年限计算的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年度的当年年底,报名参加2011年度内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其学历取得日期和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均截止2010年12月31日。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不受单位性质和户籍的限制,均可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工作选择报考专业类别参加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2020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内容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中公医考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以下内容,希望帮助到大家!

考试科目: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医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学、方剂学。

相关专业:中医诊断学、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学、卫生法规。

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中医内科学。

全部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考试。 各专业每科目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

考试题型: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题型为:单选题、共用题干单选题、配伍选择题单选题。

中医主治医师的考试科目共有四个,分别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题型分别是单选题、共用题干单选题、配伍选择题单选题。

中基、中诊、中、方剂、四大经典(金匮、伤寒、温病、内经)、中内、西医诊断、、传染病学、卫生法规

节课考:中医基础知识

第二节课考:西医方面的包括(、卫生法规)

,希望多加支持!

好像还包括了医古文的

四大经典都考,中医内科学专业还有经典加试部分

需要考的科第三节、第四节考:中医内科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目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每年十月份报名,来年五月份考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