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意思 李白春风知别苦

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意思 李白春风知别苦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意思 李白春风知别苦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城。

2、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3、春风:一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曲名。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

5、故园:故乡。

诗意: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作者:唐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桃花潭深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李白的赠汪伦。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诗意: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他之前,他刚刚结束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眼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文学鉴赏二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垸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 媚秀丽的春天景色。前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 的色彩,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显示出春天景色的明媚和秀丽。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流畅自 然,一点儿也没有雕琢之感。因为贯穿始终的是诗人的心绪,一开始写 草堂的春色,情绪是怡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 现,触动了他的乡情。诗人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复杂细致的心情, 正是此诗的主旨所在。

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诗句

1、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4、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5、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9、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12、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3、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4、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1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18、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9、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20、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1、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

5、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6、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

11、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13、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15、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

16、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18、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9、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0、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

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全诗对仗 。

李白的劳劳亭一句表达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的精彩之处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他和朋友在城边小酒馆喝酒,喝醉了,却还不思睡眠。想想看啊,那些很伤心的人,喝醉了就都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好逃避当下的不顺之境。而如果心情舒畅,即使喝醉了,还是会有情趣到野外看星星呀,感受一下酒后的非同寻常境界的。而作者他们所感受到的非同寻常境界就是梨花像雪一样明亮雪白,也许现实中的梨花并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白,但是喝完酒之后,那不是太明了的双眼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看景物,因此,梨花就给了作者一个雪的映象(应该是很美丽的),再看柳树,那垂直的细细柳条,在作者迷迷糊糊的双眼之中变成了缕缕青烟(这应该也是比平常所见的柳条要美的)。后来,他们将酒一干而尽以表示惜别之情,作者在分别的时候,双手递给友人马鞭,一来是表示深深友情,二来也表示对友人今后之路的祝福。(赠马鞭这个动作就和倾壶醑是一样的,包含了很多心意,很多友情)。,作者看着朋友离去,离去的方向是颍水之上,这里也许包含着作者对友人的祝福,朋友向上走,也就是朋友的境遇向好处发展的意思。新月在朋友到达的时候应当会变圆,是作者在估计朋友到达的时间,友人已经策马离去,而作者的心还在友人那里,为友人想着到的时候会怎样,这不是就和母亲送孩子去上学,还为孩子想着学校的饭食状况一样吗? 同样也是表现出作者与友人深深的友情。同时,月圆,有的意思,作者也是在希望友人能够在那边心愿。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还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原文_翻译及赏析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簌簌无风花自堕。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宋代·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宋代苏轼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的园林里,花木荣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着客座,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

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

鉴赏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双调,六十字。

“簌簌无风花自亸”,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好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接着写“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人亦。

"园林,柳老樱桃过"白居易《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即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袅残葩。”芍,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在“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千转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像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

创作背景 作者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元丰二年调往湖州任知州,此词即为为流放期间所写。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其一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其二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魏晋·曹植《送应氏二首》

送应氏二首

魏晋 : 曹植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写送别的地点。“斗酒”是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气氛。“醉不眠”写送别者对被送者的真挚情感,虽醉而不忘是在送别,可见关切之深。王昌龄《别李浦之京》:“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可证醉而不迷是关切之深。气结不能言。

展开阅读全文∨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写人送别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唐代·李白《劳劳亭》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送别 , 离别借景抒情

李白有哪些诗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写景 , 送别 , 宴会慰勉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唐代·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赠汪伦》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简析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以酒相送:

(《渭城曲》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歌相送: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以话相送:

(《别董大》唐 高适)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别董大二首(其二)

六 翮 飘 飖 私 自 怜,

一离 京 洛 十 余 年。

丈 夫 贫 应 未 足,

今 日 相 逢 无 酒 钱。

补充

李白好友是: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作。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

广陵,即今江苏扬州。

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传唱的名作。

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突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送汪伦

以身相许沙岗墟伙食不错

关于送别的诗句翻译

1. 南浦别 白居易 翻译 诗句一般不要求翻译的

给你一段赏析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侧。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分手,是送别的。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情的细节,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一般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牵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2. 求关于离别和春夏秋冬的诗句,翻译,出处,作者,急

离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即将告别)由三秦之地护卫的长安城,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衣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这首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诗,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冬: 江雪 【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文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3. 关于送别的古诗要加意思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天空万里乌云,遮天蔽日,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雪纷飞,不要担心往后不会遇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 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4. 送别诗(五言绝句)

一、《送灵澈上人》

作者:唐19、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代刘长卿

1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翻译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二、《山中送别》

作者:唐代王维

1、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翻译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三、《于易水送人》

作者:唐代骆宾王

1、原文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翻译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头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四、《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作者:唐代刘长卿

1、原文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14、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山,时人已知处。

2、翻译

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能在人间居住。

不要买下沃洲山,现在已经有人知道那儿了。

五、《劳劳亭》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翻译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5. 离别的诗句 古诗大全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贺铸《行路难·缚虎手》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鹊桥仙·七夕》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龚自珍《浪淘沙·写梦》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陆龟蒙《别离》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6. 日暮掩柴扉的这句话暮掩意思是什么

这是一首送别诗句,日暮是指太阳西坠,掩柴扉是关上柴房的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英语牛人团】。

7. 关于送别的唐诗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朝代】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话翻译: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2、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话翻译: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3、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话翻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4、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朝代】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话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译文对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话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8. 1至6年级所有送别诗,要诗句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友人 (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送友人(唐 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山中相送 (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柳树离别的诗句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关于柳树离别的诗句介绍如下: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释义:柳条已经全部折完,花也全部凋谢,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释义: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3、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释义: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4、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折杨柳》释义:送别时依依不舍,折尽了路边的杨柳枝。

5、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释义:别让我长期相忆,折断满树的绿杨枝。

6、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释义: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外面,杨柳更加青翠。

8、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释义:气息扰乱了思念的心情,柳条变青色开始怀念春日。

9、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释义: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10、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释义:黄鸟飞舞,杨柳枝垂,春风徐吹,在这样的春色中送别故友,使人心悲。

李白送别赏析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送别》(又名《送杨子《送别》(又名《送杨子》)(李白,一说岑参作)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3、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醉,是一种体验,杨义:“情绪体验是一种奇异的体验,神思袭来,往往使生命主体尽情地把自己的生命向外发散,从而使人与宇宙万物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因缘。”“人与人间交换生命信息也发生了‘魔变’,变得深致,而且变出匪夷所思的新花招。”(《李杜诗学》P97)于是醉态中诗人眼中的景物魔变了: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描写送别之地醉人眼中的景色。有梨花,肯定是春花灿烂的季节,应该是生机勃勃。但在酣醉而痛苦的诗人笔下,鲜丽的春天的景色却带上了寒冷的色彩。这与岑参《白雪歌》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然不同。岑参是带着新奇的心态观察大雪纷飞的景色,而他熟悉的是梨花盛开的场景,故用梨花盛开写银装素裹的世界,其间所透露的是边塞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李白写的是分别,有心中的苦涩,故而满树梨花的烂漫景致也幻化为冰冷之物,成片杨叶的新绿上那展示新姿的白色也幻化成飘忽不定的烟尘。这是写幻化的实景,并借景传达心中的情感。这就是造境,因为心苦,所以景寒。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颈联“惜别倾壶醑(xǔ,美酒),临分赠马鞭”,具体写分别的情景。送人,不管友情多深,不管多么不舍,总得有分别的一刹那。在不得不离开之时,要离去的人倾壶喝酒,送行的人临别交给友人马鞭,都是无奈而又故作豪放的姿态,是男子汉式的痛苦和洒脱。醉态中的诗人和友人,除了分别痛苦的搅扰,他们已忘记身外的任何事情,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没有温情脉脉,没有温文尔雅,只有这放肆的离别之苦。壮士式的告别,故此不做小儿女态,同样展现了盛唐人的大丈夫气概。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写送别友人的深情。是设想之语。设想看着友人到达目的地“颖”,计算友人到“颖”地的时间当在月圆之夜,可见这颗心已经跟随友人而去,而且很久。写跟随之远、跟随之久,虽是设想之词,却抒发了对友人无限深情的牵挂。这是李白式的抒情,真挚、深情而富有浪漫情调。通过“遥想”传达友谊,在李白诗中比较常见,如《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也是唐人常见的抒情方式,如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小结】

1.依托观景人的心态和醉态描写景物,令景物随着心态的变化而变化,醉态、心态与景物融而为一,写出了特定情境下的物色和心灵,浪漫而神秘。

2. 语言俗中有雅,自然流畅。诗歌首联是通俗的口语;颔联工丽流美;颈联是工对,又有俗语;结语不用对句,却在想象中蕴含深情。通俗和工丽结合,真情与想象相融,情致感人。

》)赏析(李白,一说岑参作)

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什么离别的悲情呀。倒是有深深的友情和祝福之意。

《劳劳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劳劳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并非写劳劳亭的春光,而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前两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点旨,将天下人间离别伤心情怀全都聚集到劳劳亭;后两句则转换视角,别出心裁,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更进一步地烘托离别的伤情。全诗语言明快自然,风格清新俊逸,移情于景,托物言情,造意新巧,落想奇特,迂回曲折,蕴藉深婉。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劳劳亭》

3.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

唐代: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形容二月春风的诗句

3.折柳送别的诗句

1. 关于二月春风的诗句

关于二月春风的诗句 1. “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那首古诗,能告诉完整的诗句吗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2. 两句关于春风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南宋志南和尚.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南溪早春》),南宋诗人杨万里.

南宋诗人方岳有一首题为《春思》的诗:“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新城道中二首》之一),宋代大诗人苏轼.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半山春晚即事》).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孟浩然《咏柳》).

“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宋·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宋·黄庶《探春》).

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孟郊的诗句“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连州吟》).

I do 2008-02-29 00:15

您觉得这个好不好?

好(4)不好(1) ——春风是温暖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便从人的触觉方面直言春风和煦而无寒意.“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南溪早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两句诗也同样写出了徐徐春风的和煦温暖.

——春风是柔和的.南朝齐时的王俭在其《春诗》(二首之一)中借花摇来状写春风之态:“轻风摇杂花”,便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风的轻柔之态.南朝梁诗人何逊《咏春风》中的两句诗“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前句从视觉角度着墨,写女子对镜用香粉扑脸,落下的粉末给春风一吹,便纷纷升腾飘起;后句从听觉角度下笔,写婉转悠扬的琴声,在春风的轻拂之下传送到远处,纵然只剩余音,也韵声不绝,缕缕可闻.这样,也就将春风的柔和之态状写得惟妙惟肖.

——春风是忙碌的.南宋诗人方岳有一首题为《春思》的诗:“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此诗写春风与花柳一路同行,为燕子作泥、蜜蜂酿蜜创造条件,又吹来潇潇春雨,且即时放晴.春风的忙碌,从这组传神的动态描写之中可窥见一斑.

——春风是通人性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写春风似乎知道人间的离别之苦,故意不吹柳条使之发青.在李白的笔下,春风多么通人性!“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春兴》),这是唐代诗人武元衡的诗句,写春风善解游子的乡思,为之吹送乡梦,在这里,春风成了多情之人.“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新城道中二首》之一),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这两句诗,写春风仿佛知道“我”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而特意吹断了积雨,化无情为有情,写活了春风.宋代另一位诗人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半山春晚即事》),以写人的动作的词“取”、“酬”来写春风,使之有情感、通人性,与李诗、武诗和王诗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春风是神奇的.在诗人们的笔下,春风就像一把奇特的剪刀,可裁出柳叶、杏桃,以及众多的绿叶、红花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孟浩然《咏柳》);“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宋·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宋·黄庶《探春》).春风是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的象征,是给自然物带来新生的使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写“离离原上草”被野火烧了之后,让春风一吹又生长起来,既反映出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又显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连州吟》),写春风吹得大地绿草越长越盛;宋代诗人王安石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自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写春风所到之处,百草萌生,一片新绿,生机盎然,也都是对春风神奇力量的形象写照.南宋志南和尚南宋志南和尚

3. 描写二月的诗句

1.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唐代:柳宗元

译文: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2.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唐代:柳宗元

译文: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3.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二月二日》唐代:李商隐

译文: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乐曲悠扬。

4.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唐代:李商隐

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

5.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二月二十四日作》宋代:陆游

译文:棠梨花儿开了,社酒已酿得浓浓,四面的村子里,到处是鼓声冬冬。

4. 关于春风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不度玉门关.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南溪早春》)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春思》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春兴》)

“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宋·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剪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