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

立春的民间风俗(立春的民间风俗是什么作文)

本文目录一览:

立春有哪些传统风俗

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立春的民间风俗(立春的民间风俗是什么作文)立春的民间风俗(立春的民间风俗是什么作文)


迎春,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古代立春民俗主要有如下内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

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

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戴春鸡

有的妇女用青色绸剪成春燕、春蝶饰于头上;女孩子剪彩为蝶燕,称为“春鸡”,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有的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绩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替在发髻上;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

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欢乐迎春的情景。

在陕西铜川一带,戴春鸡更是当地人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攘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挂春幡

古代民间迎春活动很热闹。立春日时,四合院与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民间有的贴宜春贴,即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大’、“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还有人给门板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是会绘画的人,常给门嵋上画一幅《梅花开五福》或《腊梅图》。

送春牛图

古代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

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这是简陋的“春牛图”,而有些年画中的“春牛图”十分精致,如杨柳青年画、武强年画、凤翔年画中的‘春牛图”,都是年画佳作。

这种立春时节送“春牛图”的形式,在有些地区又叫做“报春”。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在老北京时的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二十四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住春夜

北京市郊有立春前一晚,让小孩住到别人家去的“住春夜”风俗,也有人家在壁间张贴用红纸书写的“迎春接福”四字。

催春节

白族民间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是日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动。

岁朝春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与日期和节日的关系,还有很多名称,如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做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蔑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构、秋尝、冬L、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

南朝梁宗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醒,为屋于树T9先祭神,然后飨其昨。”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络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借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交春习俗

赣南、闽西地区的客家人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节气的三候(五天为一候),而特指立春日“春”到来的时刻。

交春之时,客家传统习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闽西三明客家更对天礼拜,名曰“接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哪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

如何判断交春时刻?客家人往往将鸡蛋竖起,若松手而蛋不倒即是“春”来了。或者将鸡蛋置于水中,交春之时一到,原本横向浮在水面的鸡蛋便能慢慢竖起来。客家民间认为只有这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

客家的立春习俗,无论“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还是“送春牛”、“舞春牛”,均显得非常古老而传统。

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

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洲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

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棍子拨开障碍物。

在著名年画产地四川绵竹,也流行立春日抬春色活动,国家一级文物、作于民国初年的绵竹年画长卷《迎春图》,其中就有表现这一民俗的内容。

立春还有很多民俗,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如有的贴羽为蝶,称为“春蛾”;有的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有的造面茧,用肉或菜蔬作馅,中置纸签,名“探春茧”;有的以春盘相馈赠或全家食春饼、萝卜等,谓之“咬春”;有的选集优人、戏子、小妓等装扮社火,进行教习,谓之“演春”;有的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有的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春祠荐新:祭祖习俗传至后世变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动,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过年受享的祖魂。、立春祭: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籍田: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4、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5、贴“春”字: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立春

编辑于 2019-08-01

查看全部11个回答

春联_对联图片大全_点击查看

根据文中提到的立春为您推荐

春联-「京东」居家用品,为你打造精致的家居生活,家居家装,厨具家具,钜惠来袭!

jd.com广告

佩戴朱砂手串的禁忌_朱砂的功效与作用_点击查看

根据文中提到的立春为您推荐

佩戴朱砂手串的禁忌-朱砂佩戴禁忌 有哪些讲究?是否所有人都适合佩戴朱砂?应该戴在哪?佩戴朱砂手串的禁忌-朱砂佩戴禁忌 朱砂可以和什么搭配佩戴?

河南金咖汇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立春的习俗是什么?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

1条评论

热心网友赞

1、立春祭: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

2、春祠荐新:祭祖习俗传至后世变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动,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过年受享的祖魂。

3、籍田: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

评论详情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春节来临_你不知道的春节习俗

春节?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春节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广告2021-01-31

立春有什么习俗

立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习俗。天子迎春:早在周代就有“迎春”的仪式:立春前三天,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那天,天子率领百官到东方8里外迎春,祈求丰收。 打春牛:旧时,立春这天全村按辈分大小,用鞭子鞭打一头土做的牛。把打烂的碎土扔进农田里,预示着这一年丰收。 咬春:早在汉代就有立春吃生菜迎春的习俗。魏晋时期,人们用五种味道辛辣的蔬菜组成“五辛盘”来“咬春”。到了唐代,五辛盘变成了味道更好的春盘。 此外,不同的地方还有耍

立春传统风俗有:报春、迎春、咬春、踏春、打春。

1、报春

民间,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

2、迎春

“迎春”是立春时节的一项传统习俗,在今日,一些地方仍会在立春日祭祀土神、句芒神(春神),占风向,望云气,占岁成等,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

3、咬春

明《酌中志》里说:“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咬春”取的是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现在多是吃春饼和春卷,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

4、踏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5、打春

立春时节,还有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的习俗,带有典型的农耕特质。立春时,民间制作春牛,鞭打之,意在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春耕生产,莫误农时,同时也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立春有哪些习俗?

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迎春,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古代立春民俗主要有如下内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

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

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戴春鸡

有的妇女用青色绸剪成春燕、春蝶饰于头上;女孩子剪彩为蝶燕,称为“春鸡”,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有的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绩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替在发髻上;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

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欢乐迎春的情景。

在陕西铜川一带,戴春鸡更是当地人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攘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挂春幡

古代民间迎春活动很热闹。立春日时,四合院与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民间有的贴宜春贴,即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大’、“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还有人给门板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是会绘画的人,常给门嵋上画一幅《梅花开五福》或《腊梅图》。

送春牛图

古代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

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这是简陋的“春牛图”,而有些年画中的“春牛图”十分精致,如杨柳青年画、武强年画、凤翔年画中的‘春牛图”,都是年画佳作。

这种立春时节送“春牛图”的形式,在有些地区又叫做“报春”。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在老北京时的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二十四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住春夜

北京市郊有立春前一晚,让小孩住到别人家去的“住春夜”风俗,也有人家在壁间张贴用红纸书写的“迎春接福”四字。

催春节

白族民间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是日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动。

岁朝春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与日期和节日的关系,还有很多名称,如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做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蔑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构、秋尝、冬L、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

南朝梁宗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醒,为屋于树T9先祭神,然后飨其昨。”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络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借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交春习俗

赣南、闽西地区的客家人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节气的三候(五天为一候),而特指立春日“春”到来的时刻。

交春之时,客家传统习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闽西三明客家更对天礼拜,名曰“接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哪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

如何判断交春时刻?客家人往往将鸡蛋竖起,若松手而蛋不倒即是“春”来了。或者将鸡蛋置于水中,交春之时一到,原本横向浮在水面的鸡蛋便能慢慢竖起来。客家民间认为只有这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

客家的立春习俗,无论“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还是“送春牛”、“舞春牛”,均显得非常古老而传统。

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

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洲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

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棍子拨开障碍物。

在著名年画产地四川绵竹,也流行立春日抬春色活动,国家一级文物、作于民国初年的绵竹年画长卷《迎春图》,其中就有表现这一民俗的内容。

立春还有很多民俗,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如有的贴羽为蝶,称为“春蛾”;有的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有的造面茧,用肉或菜蔬作馅,中置纸签,名“探春茧”;有的以春盘相馈赠或全家食春饼、萝卜等,谓之“咬春”;有的选集优人、戏子、小妓等装扮社火,进行教习,谓之“演春”;有的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有的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春祠荐新:祭祖习俗传至后世变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动,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过年受享的祖魂。、立春祭: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籍田: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4、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5、贴“春”字: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立春

编辑于 2019-08-01

查看全部11个回答

春联_对联图片大全_点击查看

根据文中提到的立春为您推荐

春联-「京东」居家用品,为你打造精致的家居生活,家居家装,厨具家具,钜惠来袭!

jd.com广告

佩戴朱砂手串的禁忌_朱砂的功效与作用_点击查看

根据文中提到的立春为您推荐

佩戴朱砂手串的禁忌-朱砂佩戴禁忌 有哪些讲究?是否所有人都适合佩戴朱砂?应该戴在哪?佩戴朱砂手串的禁忌-朱砂佩戴禁忌 朱砂可以和什么搭配佩戴?

河南金咖汇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立春的习俗是什么?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

1条评论

热心网友赞

1、立春祭: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

2、春祠荐新:祭祖习俗传至后世变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动,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过年受享的祖魂。

3、籍田: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

评论详情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春节来临_你不知道的春节习俗

春节?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春节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广告2021-01-31

立春有什么习俗

立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习俗。天子迎春:早在周代就有“迎春”的仪式:立春前三天,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那天,天子率领百官到东方8里外迎春,祈求丰收。 打春牛:旧时,立春这天全村按辈分大小,用鞭子鞭打一头土做的牛。把打烂的碎土扔进农田里,预示着这一年丰收。 咬春:早在汉代就有立春吃生菜迎春的习俗。魏晋时期,人们用五种味道辛辣的蔬菜组成“五辛盘”来“咬春”。到了唐代,五辛盘变成了味道更好的春盘。 此外,不同的地方还有耍

立春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迎春,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古代立春民俗主要有如下内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

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

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戴春鸡

有的妇女用青色绸剪成春燕、春蝶饰于头上;女孩子剪彩为蝶燕,称为“春鸡”,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有的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绩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替在发髻上;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

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欢乐迎春的情景。

在陕西铜川一带,戴春鸡更是当地人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攘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挂春幡

古代民间迎春活动很热闹。立春日时,四合院与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民间有的贴宜春贴,即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大’、“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还有人给门板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是会绘画的人,常给门嵋上画一幅《梅花开五福》或《腊梅图》。

送春牛图

古代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

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这是简陋的“春牛图”,而有些年画中的“春牛图”十分精致,如杨柳青年画、武强年画、凤翔年画中的‘春牛图”,都是年画佳作。

这种立春时节送“春牛图”的形式,在有些地区又叫做“报春”。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在老北京时的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二十四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住春夜

北京市郊有立春前一晚,让小孩住到别人家去的“住春夜”风俗,也有人家在壁间张贴用红纸书写的“迎春接福”四字。

催春节

白族民间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是日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动。

岁朝春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与日期和节日的关系,还有很多名称,如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做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蔑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构、秋尝、冬L、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

南朝梁宗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醒,为屋于树T9先祭神,然后飨其昨。”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络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借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交春习俗

赣南、闽西地区的客家人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节气的三候(五天为一候),而特指立春日“春”到来的时刻。

交春之时,客家传统习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闽西三明客家更对天礼拜,名曰“接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哪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

如何判断交春时刻?客家人往往将鸡蛋竖起,若松手而蛋不倒即是“春”来了。或者将鸡蛋置于水中,交春之时一到,原本横向浮在水面的鸡蛋便能慢慢竖起来。客家民间认为只有这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

客家的立春习俗,无论“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还是“送春牛”、“舞春牛”,均显得非常古老而传统。

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

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洲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

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棍子拨开障碍物。

在著名年画产地四川绵竹,也流行立春日抬春色活动,国家一级文物、作于民国初年的绵竹年画长卷《迎春图》,其中就有表现这一民俗的内容。

立春还有很多民俗,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如有的贴羽为蝶,称为“春蛾”;有的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有的造面茧,用肉或菜蔬作馅,中置纸签,名“探春茧”;有的以春盘相馈赠或全家食春饼、萝卜等,谓之“咬春”;有的选集优人、戏子、小妓等装扮社火,进行教习,谓之“演春”;有的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有的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img]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