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 >

寒食寄京师诸弟古诗翻译_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翻译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1.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寒食寄京师诸弟古诗翻译_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翻译寒食寄京师诸弟古诗翻译_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翻译


《寒食》 韩翃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 败现象进行讽刺。

2.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寒食夜有《寒食寄京师诸弟》写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当时诗人遇上了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寄》 韩偓

大抵是伥伥,此际相思必断肠。

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

3.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寒食夜》 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解释】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4.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5.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江陵使至汝州.》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寒食二首·其一》 李山甫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7.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8.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解释】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在诗人看来,介子推其实是寒食节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对于天下寒士来说,“寒食节”几乎每天都在过,因为生活逼仄,每每断炊,哪里来的烟火?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解释】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10.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引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雪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解释】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句“娟娟戏蝶”是雨中/禁火/空斋冷,舟中近景,故曰“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故曰“下急湍”。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而曰“白”,山而说“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

京师叛乱寄诸弟翻译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我羁旅漂泊在远离京城的边远地区,现在的京城却是虎豹满地,到处都是叛乱之人。

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京城呢,想起此事,让我不禁泪流涕下,沾湿帽带,函谷关本是交通要道,却行人断绝;淮南的春天,此时已是春草我在二十岁的时候遭遇到了艰难的时世,到如今已经二十年了还没有平定。萋萋。

我在田野中听到一阵阵鸟鸣声,不由得想起了遥远的家乡。

什么时候天下能够太平安静,到那时,我甘愿与一起耕作。

京师叛乱寄诸弟(节选)

韦应物

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

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函谷行人绝,淮南春草生。

鸟鸣野田间,思忆故园行。何当四海晏,甘与齐民耕。

清明节忆亲人诗句

1、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翻译: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2、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翻译:啊!我思念着北方的故园,那的柳条还刚刚抽绿呢!

3、试上吴门窥郡郭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翻译:清明时节,试着登上城楼眺望郡城的郊野,只有寥寥几处人家燃6.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起新烟。

4、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翻译: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

5、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翻译: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习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6、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翻译: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7、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翻译: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

8、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翻译:清明时节,雨声响成一片。江水上涨淹没了渡口的沙滩。

翻译:清明后梨花会绽放,到这个季节诗人很思念对方。

10、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杨万里《寒食上冢》

翻译:宿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

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的主旨句与其他各句的关系

《寒食》 孟云卿

《寒食寄京师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表达作者对诸弟的思念,其内容夹杂着关于韦应物的排行。据《新唐》表四,韦銮只有应物一子。但据韦应物志文:“君司法之第三子也。”由此可以确知,韦应物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兄长。对宦海风波的忧虑,但中心还是表达深厚的手足之情。

全诗如下: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在这首诗中,“寒食寄京师诸弟”是主旨句,表达了诗人对身在京师的诸弟的思念。而其他各句则通过描述雨中禁火、江上流莺、把酒看花等情景,来进一步烘托和加强这种思念之情。

首句中的“禁火”点明寒食节,此时正是暮春,本应花红柳绿、游人如织,而此时却是“空斋冷”,通过环境的反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次句中的“江上流莺”,即江边黄莺,独自鸣叫,则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第三句中的“把酒看花”,本应是共赏美景、欢声笑语,但此时诗人却只能“想诸弟”,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一句中的“杜陵寒食草青青”,是诗人引用自己故乡长安(今陕西西安)杜陵的寒食节景象,来表达对诸弟的思念之情,因为那里有他们共同的回忆和思念。

因此,主旨句与其他各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诗人对诸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在异乡漂泊的孤独感。

寒食节古诗

创作背景

1、《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9.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2、《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3、《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5、《寒食夜》唐·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6、《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寄京师诸弟中独坐听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第四句以景结情。寄想像于故园的寒食景色,烘托出想念诸弟之情,使人感到情深意远,蕴藉有味。

语:《寒食寄京师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诗人寒食节思亲的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及赏析。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阅读训练一

(1)第二句中的“独”字对全篇的结构有怎样的作用?

答:

(2)第四句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

15.(1)第二句中的“独”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它既是对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对下句“想”字的伏笔。

阅读训练二

韦应物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13.此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这句与其他各句的关系是什么?(3分)

14.你认为此诗哪个词用得最《寒食寄京师诸弟》好?找出来,作一点分析。(3分)

13.第三句。一、二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引出第三句;第四句融情于景,将感情物化。

14.此题可多选:“空”“冷”“独”“青青”均可作选项,关键要写出它们与作者心情的关系。

[鉴赏提示] 这首诗写诗人寒食节思亲的感情。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笔,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在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的意思

描写寒食节的古诗有《小寒食舟中作》《寒食》《寒食》《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寒食夜》《寒食寄京师诸弟》等等。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的意思是:大雨中,因为寒食节禁火,空荡的书斋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的黄莺鸣叫。“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释

空斋:空荡的书斋。

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杜陵:位于西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译文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大雨中,因为寒食节禁火,空荡的书斋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的黄莺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分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首诗表达感情的异同是什么

杜陵寒食/草青青。

相同处 :同样都是写的悲景 也同样是思恋故乡 不同处 :韦应物表达的是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 孟云卿表达的是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 ,表现了诗离漂泊 ,孤苦无依 。

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的原文翻译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应该从内容、手法、情感三方面着手分析,三者缺一不可。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原文:

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翻译: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韦应物 〔唐代〕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换季了,怀念美好的春天,烦闷的心怀只因白天太长了。

大风已经吹进楼阁,层叠的云朵才露山岭。

坐在这里思念昔日相伴如今远在京城的各位弟弟,感叹珍惜流逝的光景。

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赏析: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词句注释:

改序:指季节改变。

芳辰:美好的时光。多指春季。

烦襟:烦闷的心怀。

公门:官署,衙门。

徂:过去。 作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诗歌成就: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诗。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藏书故实:

出身世族,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历任洛阳丞、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胜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评价其:“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以王、孟、韦、柳并称。一生好书,其藏书之事迹,史不多载,今据其《燕居即事》一诗中称“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可见其藏书颇具规模,且攻读之勤。 身世背景:

关于韦应物的世系。京兆杜陵韦氏,是关中的世家大族。所以,有关韦氏先祖世系的材料比较丰富。韦应物墓志所记叙其先祖至逍遥公韦夐,与史籍及历年所出韦氏家族墓志所载基本相同,不再赘述。关于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韦应物墓志载:“逍遥公有子六人,俱为尚书。五子世冲,民部尚书、义丰公,则君之五代祖。”而《新唐》表四却说:“夐字敬远,后周逍遥公,号逍遥公房。八子:世康、洸、瓘、颐、仁基、艺、冲、约。”这就是说,《新唐》表四所记逍遥公的儿子比墓志所载多了二人。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是第五子,而新表却记为第七子。这条材料是以前所未曾见到过的。

关于韦应物的高祖韦挺,新、旧《唐书》皆有传,所载官职与墓志大体相同。但韦应物墓志对韦挺因居官失职,被贬为象州刺史一职未提。志文说:“皇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黄门侍郎、扶阳公(挺),君之高祖。”笔者推测,很可能因“为尊者讳”而有意不提。另,墓志所记韦挺任刑部尚书,而非《新唐》传中所载曾任吏部侍郎,应以墓志为准。

韦应物的曾祖韦待价,新旧《唐书》有传,武后时任宰相,与墓志所载相同。韦应物的祖父韦令仪,《新唐》表四说曾为宗正少卿,《元和姓纂》则记为司门郎中。宗正少卿,从四品上;司门郎中属刑部,从五品上。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载:“祖银青光禄大夫、梁州都督,袭扶阳公讳令仪。”韦应物墓志也说:“皇梁州都督令仪,君之烈祖。”银青光禄大夫,散官从三品。梁州,唐时为山南西道所辖,后因“梁”与“凉”声相近,曾几次改名(见《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梁州所管户数三万七千多户,应为中州,梁州都督应为中都督,正三品。

韦应物的父亲韦銮,《姓纂》与《新表》均未载其官职。据傅璇琮先生考证,韦銮在当时是一位善画花鸟、山水松石的知名画家,韦应物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家庭(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韦应物、夫人元苹、子庆复三方墓志均称韦銮官“宣州司法参军”,弥补了史料的不足。唐时宣州属江南西道所辖,管户十二万多,辖八县。按唐制,上州司法参军,从七品下。宣州即今安徽省宣城、泾县一带,历来是较富庶之地,盛产文房四宝,的宣纸就是因宣州而得名。韦銮的品阶虽然不高,但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一名的画家,当在情理之中。

关于韦应物有几个子女。《新唐》表四载,韦应物有子二人,长名庆复,幼名厚复。但据韦夫人元苹墓志载“一男两女,男生数月,名之玉斧,抱以主丧。”韦庆复志文说“公讳庆复,字茂孙,少孤终丧。”如果未理解错的话,“玉斧”应为庆复的乳名。而韦应物志文也只字未提其原配夫人病逝后再婚生子的事情。由此带来一个问题:韦应物到底有几个儿子?从志文看,韦应物只有一子庆复,而《新表》却载有两个儿子,还有一子名厚复。这个问题牵涉到晚唐时期诗人韦庄的世系。按《新表》,韦庄的曾祖就是韦厚复。如果厚复非韦应物之子,则韦庄的世系就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难解之谜。当然,墓志上没有提及韦应物再婚生子,并不等于事实上的不存在。从墓志志文可知,韦妻卒于大历11年(776),韦应物于贞元七年(7)葬,其间有15年时间。我们不能排除在此期间韦应物有再婚或蓄妾的可能。唐代世家大族择妇多重门第族望,或许因为此等原因而不便于记入志文,也未可知。

据韦应物志文:“长女适大理评事杨凌。次女未笄,因父之丧同月而逝。”可知,杨凌是韦应物的女婿,未成年的二女儿与父同月而丧。韦应物曾几次赠诗给杨凌,并与杨凌互有唱和。其中一首是《送元锡杨凌》(见《全唐诗·韦应物四》),从诗意看,这首五言诗是杨凌结婚时所赠。韦诗中还有一首为后人所称道的五言诗《送杨氏女》,诗意表达父亲送女出嫁时难以别离的复杂心情。情真意切,读后令人感动。诗中自注:“为杨氏女所抚育。”此前不知杨氏女是何许人,现在确知,杨氏女乃韦应物长女,因嫁给杨凌,故称“杨氏女”。杨凌在当时就很有文名(《新唐书》卷一六○杨凭传:“与弟凝、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傅璇琮先生据《柳河东集》考证,柳宗元是杨凌兄杨凭之婿。柳宗元对杨凌的文章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全唐文》卷五七七柳宗元《大理评事杨君文集后序》:少以篇什著声于时,其炳耀尤异之词,讽诵于文人,盈满于江湖,达于京师。……学富识达,才涌未已,其雄杰老成之风,与时增加。由此可知,韦应物择婿,既重门第,又重才学。杨凌是弘农杨氏望族,又有文学才能,真可谓佳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