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全国名师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视频

《相见欢》名师课堂实录

李煜的《相见欢》

全国名师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视频全国名师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视频


师:请一个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我们请车振煜同学。

[学生朗读]

师:请坐。我们请其他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读出《相见欢》词人的心情?(学生摇头)

生:我觉得他朗读得还是有点平淡,缺少感情。

师:对,朗读是要有感情的。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

[资料展示]

?/P>

生:是愁。

师:是什么样的愁绪呢?

生齐:是离愁。

师:这份离愁是怎样的离愁,哪一句中给我们具体展现了出来?(生杂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师:是怎样的离愁?它的愁有形吗?有滋味吗?哪一句向我们展现了出来。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他的离愁是剪不断的,是理还乱的,剪不断的理还乱的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他这种愁呢?

生:是愁绪,是思绪。

师:剪不断,理还乱的还有什么物品?剪也剪不断,理?想整理一下,却还是那么乱。

生:好像藕断丝连的,好像藕断丝连的愁绪。

师:对,可他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哀愁?

生:因为他的离别。

师:仅仅是缘于他的离别吗?我们回忆一下张心意刚才说的他有一种思绪,大家是否和她有同感。我们再揣测一下,李煜在思什么?

师:一起思考一下,他究竟在“思”些什么呢?

生齐:思国。

师:你怎么理解他是思国呢?

生:因为他离开了。

师:他离开了?

生:是失去了。失去了,他是一个亡国之君。

师: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思国之情。可仅此而已么?我们还会在思什么呢?

生:还思念家乡。

师:怎么理解?

生:因为他亡了国,身处他乡,思念家乡会产生愁绪的。

师:思国、思乡都会产生愁绪。我们联系背景读词,体会一下他还怎样的思绪令他哀愁呢?

生:思念家人也会有愁绪。

师:他的愁是怎样的愁啊,那么多的愁,要把它整理起来,确实有一些混乱的。这样的思绪,带来这么多的离愁,我们能体会吗,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其实,古人中有人能够体会,迁客骚人的愁绪哪一句,能感觉到吗,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他的这一段离愁。

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愁绪,他向人倾诉了么?

生:没有,他说独上西楼,一个独上西楼,这就可以看出没有人陪伴他,应该是他一个人,而且还说无言独上西楼,一方面是无法说,一方面也是不想说。

师:“不想说,无法说。”所以这个愁的滋味,只能藏在心里头,他的愁在心里,他的愁都是有思念,这样一种离别之伤,我们能感悟了,那就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我们李煜的情感。

[学生朗读]

师: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的内心全是哀愁的时候,他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应当是怎样的?

[学生朗读]

师:“在心头”--思国、思家、思亲的这份离愁压在心头,该是很沉重的,可我们朗读时似乎它只在心头这么轻轻滑过。再感受一下,他如此“别是一番滋味”的离愁在心头的分量。再朗读有一下。

(重读“在心头”,并放慢语速。)

师:很好。除了他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一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可以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资料展示]

?/P>

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是景,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跟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许多的离愁。学案上的练习可以参照,有问题提问。

[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说了哪些景,词人看到了哪些景,景物有哪些?

生:西楼、月、梧桐、秋。

师:我们在词中所见之景有何特色?请问词人观察景物的季节?

生:在秋季。

师:时间?

生:晚上。

师:在哪儿看到的景?

生:西楼。

师: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谁来分析一下。

生:月如钩,月是一种自然现象,月如钩是残月,是缺掉一块的月,总是给人一种比较哀伤的感觉。会联想到和亲人、的离愁。

师:一钩弯月一钩残月,这一钩勾起了我们的一种哀思了。我们也比较一下,古诗词中出现过的许多的月景,形成了什么样的印象,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心情。

[资料展示]

?/P>

师生共赏:“月落”之时“江枫渔火对愁眠”;“月如钩”时“同向春风各自愁”;“月笼沙”时“不知亡国恨”;惜“别”的时候又看到“西楼残月”。

师:我们可以发现月给人的联想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络到一起。

生齐:愁、恨、别。

师:我们看看其它的景致,能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我讲一下我的看法,刚才说词里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的时候到处都是落叶,在这秋天树叶掉下来了,光秃秃的,正在落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这梧桐就感觉很寂寞。

师:好一个给人萧瑟的感觉。

师:其他同学对梧桐有没有感触,刚才我好想看到这边在讨论,这个梧桐到底什么意思,有结果吗?

生:我感觉这梧桐被锁在深院里更加感觉孤单。

师:刚才还有同学在讨论时提问说不理解这“梧桐”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她的介绍真让我们感受到这梧桐带给我们的寂寞之感。同样也让我们看一看,其它的词中所选用的这个意象,展现出怎么样的情愫。

[资料展示]

?/P>

师生赏读:“梧桐树”让你体会到“离情正苦”;“梧桐更加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又能引发愁绪了;“缺月挂疏桐”,疏桐是什么稀疏的梧桐,那也就是说什么时候的,深秋了,“幽人独往来”,却只是“孤鸿影”;有“恨”绵绵“无人省”“寂寞沙洲冷”。我们应该都能发现这梧桐景下渲染出的都是怎么的一种悲伤寂寥的氛围。

师:那么其他的意象是不是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呢,我们可以自己轻读词再体会一下。这些意象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呢?

生:寂寞,孤单。

师:李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你一定可以感觉得到了。“秋天”似乎不用解释了,它似乎常给人一种萧瑟悲伤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因而,所有的景都蕴含了作者的愁绪,所以他登上楼看到的其它景,未能入诗入词,而我们现在看到他的词,能不能从景中感受到他的离情别绪,我们一起来朗读出来,并且请注意他的重音和停顿,你觉得哪些语词蕴涵了词人的心绪应当凸显出来,请特别注意。让我们来演绎一下。

[学生朗读]

师评:语速是比较慢了,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些语词,刚才特别能体会愁绪的这些景,应当如何凸显出来,来加强他的这种愁绪呢,我们可以试一试,也许你可以做一些重音,或者做一点标识,我们只读这段景,试试看。

生标注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评:“深院”似乎不够深。我们想一下,怎样把这些景色的特点以及他们包涵的'词人的心情再读出来。

师:梧桐的特点是?生:“寂寞”。

师:“院”的特点是?生:“深”。

师:“秋”的特点是?生:“清”。

师:“清”是什么意思?生:凄清,冷落。

师:我们可以一起朗读出来这些词意么?

[学生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已能表达出词的情感,可是在朗读中还有些字词处理得有些平淡。也许是大家还没有理会到这些词对于他的情感表达寄予的作用。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人对词的评价,看看我们在理解词的情感、意象之余还可以把握哪些特点。

[资料展示]

?/P>

师:你能感觉到词中语句的如珠之感吗?把你认为特别精当精妙的语词都划出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汲取多人的意见,启发自己的思维。

师:先给大家一个点评的例子,可以学着评点。

[资料展示]

?/P>

生:就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寂寞”是表达出作者只有一个人,“梧桐”就是象征作者自己,“深院”就是象征作者自己的心灵,“清秋”是他的忧愁,这是作者把他自己的忧愁锁在了自己的心里。然后和前面的“无言”相照,不愿意和别人说他的忧愁。

师:好,很有独到的见解。还有其他同学有想法么。

生:我觉得这句话读上去似乎没什么寓意,但是能和前文照应的话,就可以表现作者自己很孤独。这样的话,我会想到“寂寞”好象就是作者一样,“深院”又可以感觉到作者心里非常空虚,当时非常寂寞,所以说深院似乎可以表达出作者当时那忧虑的心里。而“清秋”又是很萧索的,就是说清秋也可以联想到愁,就可以体现出作者当时有很多愁在心里。所以说我觉得这句话经典。师:听了两人的评价我们忽然之间感觉到这些景变成了词人自己的处境的体现了。大家看到了没有?

师:那寂寞的是谁?是有同学曾问过。寂寞的是梧桐吗?

生:是。

师:寂寞的仅是梧桐吗?

生:还有作者。

师:对,刚才陆思嘉特别还说到,好像深院是他内心,作者把愁绪锁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无言和后头在心头对应起来。特别是这个“锁”字是刚才有同学特别注意过,你能体会这个“锁”的感受吗?

生:“深院锁清秋”,他要把秋天锁起来的话,就是说那个院子很高很深比较压抑,心情比较绝望的。那种院子墙壁很高,只有他一个人在,仿佛被关在里面了。

师:他说深院“锁”的是秋天,又忽然之间联想到感觉到好象作者也被锁到里面了。究竟锁的是什么?

生(杂声):是秋天,是词人。

师:一个“锁”字给我们带出多少联想,联想出多少场景来:深深的院落中秋色浓重,亡国之君被锁到了这里,让人体会到他的愁绪。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的想法要交流。

生:“独上”给人一种独憔悴的感受。

师:对,那么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些词的情感也能够演绎出来呢。不要光注意了景,忘了情,这些词中也是渗透了作者的感情的,好,一起来把全词朗诵一下。

生:《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自己感觉读得怎么样?我们请同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读出味道来?

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词人的处境,体会词人的心境,理解词的意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

《爱莲说》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余映潮《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一、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快速朗读完)

余老师点评: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缺少韵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速太快了。下面我们把语速放慢,再来读一遍。

(学生第二遍朗读课文)

余老师点评:你们看,语速均匀了,就好听了。不过朗读更重要的是语气和语调。句式不同、类型不同,语气也不同。

(余老师范读几个句子,学生模仿再读一遍)

余老师提醒:两个细微的地方要注意,就是两个“予”字怎么读。个“予”后面要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第二个“予”,要在“予谓”后面停顿(“予谓/菊” ),“谓”管后面三个句子。

(学生按照余老师的提示,再读这两个句子)

二、趣味练习——爱莲心语

余老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一个表达“爱莲心语”的句子。

学生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余老师:还有吗,还有爱莲心语吗?

学生2:莲,花子君子者也。

余老师:找到两处,真好啊!我们来看是不是这样。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学生朗读)

余老师:文章如果有心脏的话,“莲,花子君子者也”就是文心。

(学生朗读“莲,花子君子者也”这句话)

三、学习任务——课文重难点突破

【课件展示】

知识卡片(1)认识作者

(周敦颐,……)具体内容省略

知识卡片(2)知道文体

(说,……)具体内容省略

(介绍完背景知识后,余老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括号里的字)

[爱莲]

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学生1:爱莲,就是“喜爱莲花”;盛,就是“非常”;独,就是“只”;之,就是“的”的意思。

(余老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2:“之”是助词……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回答)

余老师:不会就看书,很好!爱莲是真的爱莲吗?爱莲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刚才说文心啊,文心啊!爱莲就是爱……

学生:君子

余老师:爱莲就是爱君子,借物抒情,托物寓意。

[爱莲] 爱君子

世人[盛]爱牡丹 十分、非常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特别

菊[之]爱 菊之爱,就是爱菊,指爱菊的人

【课件展示】

知识卡片(3)“之”的特别用法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都是将动词的对象提前,以示强调,突出爱的内容。……孔子曰:何陋之有?就是这种用法。)

余老师:还有一个字也是将动词的对象提前——是,比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这个“是”以后大家还会学到,这里就不细讲了。下面我们把全文串一下,各自读起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紧接着,屏幕课件上展示课文的解释,请学生自由读一遍解释)

余老师:好,我们继续进行难点突破。

讨论话题:从文章整体的角度体味《爱莲说》的表达手法。

余老师:除了托物言志,文章还有哪些表达手法?哪位同学来说说?从文章整理得角度而不是局部,其实我从你们刚才的小组讨论中,已经听到很多内容了。

学生1:借花抒情

余老师:不是借花,花有菊花、莲花、牡丹花,应是借物抒情。

学生2:对比、衬托。牡丹和莲是对比,菊和莲是衬托。

余老师: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还有吗?

学生3:还有外表描写,外表衬托更能表达作者对君子的喜爱。

余老师:好,通过描写表现,而不是衬托,换个词更好。段,描写,第二段议论、抒情。这里要做笔记了。

【课件展示】

知识卡片(4)叙议结合的手法,叙事为了议的有力,议则深化表达目的。……

知识卡片(5)托物言志,文章的整理构思手法,……

知识卡片(6)“衬托”的手法,衬托是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余老师:其实还有一种手法,叫象征,莲就象征着品德高尚的人。手法这么多,还有我们没说到的,比如修辞。

余老师:下面继续突破难点。

名句理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美感与意味?

余老师:这时候独立思考,开始吧!

(学生思考片刻)

余老师:我刚才观察了一下,发现有12位同学手上有笔,有6位同学在写,其他同学在傻傻地想,不动笔墨不读书啊!下面我们开始分析,你是动笔的学生,请你来说说。

学生1: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的安贫乐道。

余老师:嗯,这位同学,你来。

学生2:我读出了高尚、高洁。

余老师:写莲,不是为了赞美莲花,而是为了写君子的品格、人格,谢谢!

学生3:“独”字写出作者不愿同流合污。

“出淤泥而不染”,说明君子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下,但丝毫不受影响。(余老师点评:说出了言外之意)

“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君子的朴素。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君子正直的品格、不夸耀。(余老师点评:君子内心通达,外表阳刚)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写出君子的高洁。(余老师点评:君子美德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总体写出君子的品质。(余老师点评:高贵,只可欣赏,不可轻视)

余老师:刚才几位同学说出了意味,美感呢?请你来。

学生1:这句话可以给人很多联想,闭上眼睛,就会出现莲花的香气,更能让人理解莲的品格。

余老师:这叫图画美,莲的高洁、傲岸,多美啊!继续来。

学生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余老师:莲给我们文学美、诗意美,多好啊!

学生3:君子的心境美。

余老师:心境、志趣,各个方面表现君子品格之美。好,听老师讲,我又对你们进行了课堂观察,聪明的人,手上拿笔。

【课件展示】

知识卡片(7)

莲文学的美——(……)

形象的美——亭亭玉立,可远观不可亵玩

品格的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手法的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用莲、写莲,表现情

抒情的美——(……)

【课件展示】

知识卡片(8):名句欣赏

作者写物喻人、托物寄意。……

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

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不媚俗

中通外直———君子通达正直

不蔓不枝——君子不攀附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君子美德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的高洁品格令人敬仰,不可亵渎

余老师:好,同学们,今天这节名作重读课,就上到这里。

名师讲病句课堂实录 咬文嚼字名师讲课堂实录

课文咬文嚼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想要借此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教师应该好好准备在课堂上给学生详细讲解。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咬文嚼字名师讲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咬文嚼字名师讲课堂实录课时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那个星期天名师课堂实录

《那个星期天》课堂实录课时如下:

一、导入

这个超长的假期,大家都在家中宅上了很长一段日子,这段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特别地漫长和难捱。老师想问你们,当时的你们,期待的是什么呢?是不是特别想出门,去踏青,看桃红柳绿,听燕语莺啼?或者是回到校园,重返课堂?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天天盼呀盼,盼结束,盼着能快快出门。有一个小男孩,虽然没有经历,但也曾经和我们一样,有一个热切的期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那个星期天》。

二、解题

“星期天”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那个”说明时间比较久远。因此,读“那”时,声音要拖长一点。跟老师读一次。

三、作者史铁生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他的长篇《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当中的一篇。那个星期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对那一天印象那么深刻?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那个星期天,他有怎样的期盼?

四、学习生字词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也比较难读,先来看看这组:吓唬、惊惶、依偎、惆怅、咔嚓自己先读一读,这组词语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组成词语的两个字,偏旁都相同,再看下一组:蚁穴、耽搁、急遽、拨弄、绊倒这组词特别容易读错。

五、整体把握

我对这个星期天的期盼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跟随中铁生,回到多年前的那个星期天,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读完了,你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都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把课题进行扩展和细化,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在哪天。。。。。。经历了。。。。。。结果。。。。。。

自己说说,试一试。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出: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结果希望破灭的事。

《晏子使楚》名师课堂实录

[课时]

一、抓课题,隐含主题

生:背古诗……背《墨梅》。

师:“不要花开好颜色,只要清气满乾坤。”看你们,坐得大大方方,规规矩矩,说得更是字正腔圆。我呢,也是这样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吧,彼此之间鼓励一下自己,送给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话。(出示:规圆矩方。学生齐读。)

[看似简单地交流,其间,教师那充满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正所谓“入境始与亲”。]

师:注意观察“矩”字,和你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矩”的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右边的“巨”里多了一点。

师:想像一下,为什么要在“矩”里多加一点?

生:是不是要强调自己规矩多一点?

生:是要告诉自己一定严格要求吧。

师:这个“点”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要规矩多一“点”儿。对外呢,要更要讲规矩,懂礼节。比如对这个人(晏子)--本来他叫晏婴,为什么称“晏子”?

生:古代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是女性,假如窦老师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窦子”?(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对古代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

师: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杀三士》,《越石父》。

师:还有《金壶箴言》等。同学们可以读读《晏子春秋》,你会知道得更多。今天,我们就走进晏子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题目出示,学生读出)

[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师:“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国)。让我们读读课文。

生: “春秋末期……显显楚国的威风。” (读一二自然段,内容略)

师:自评一下自己读得如何?

生:还不错。(学生表情得意)

师:的确不错,比如“大夫”,现在我们读dàifu,过去我们读dàfu。你读得很准。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谁来评价一下读得如何?

生:“我在这儿等一会儿”。这句有两个“儿”,儿化音,你读得也不错(该生对着刚才朗读的同学说)。

生:“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刚才读的时候“临淄”的发音要准一些;“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师:大家很注意听。读人家的书一定要读正确,不能丢字落字。我理解刚才这位同学,她在创造性朗读呢。请你再规范读一次,以后表演或复述的时候你就可以尽情创造啦。(该生又读,读正确了)。

生:“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学生评议,读得很流利。)

师:注意,这里出现了两个成语,是哪两个?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学生把这两个成语画下来。)

师:通过全篇朗读,我们发现,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齐国没人了;第三次,楚王讽刺齐国人在楚国偷盗。

师:晏子作为使节出使楚国,按理,双方一定要做到讲规矩,各方都要规矩多一点。然而却没有得到尊重。

师:但,不管怎么样,的结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让学生再齐读课文的这句话,并板书。)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说出“敬重”、“佩服”之意。)

师: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学们啊了一声,该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视。

师:“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写了呗,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师让学生把“不能不”送进句子中变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在教师的牵引和巧妙地点拨下,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紧扣“不尊重”和“不敢不”通过换词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

师: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认为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华。

师:晏子靠什么来表现他的才华?

生:表现在晏子说的那些话,也就是说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

二、依文字,铺垫主题

师:那好,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给大家读读,看看晏子的话给你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读。而后发言)

生:我说说第二个故事中晏子的这句话:“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没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阵雨?袖子举起来,真的就一片云?用夸张手法啊。楚王不是说我们没人吗,这样一来,楚王没话说了。

师:晏子的语文修辞手法用得真好(笑)。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后人从中概括了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是哪三个。

生:有“张袂成阴”,意思是“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有“挥汗成雨”,意思是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师:快把这两条成语写在课文相应的意思下面。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还有呢,谁再说。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的就是“摩肩接踵”。还可以说成“比肩继踵”(另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别的书读到的,我平时看书看得多。

师:唉哟,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们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同学们赶快把这同一意思的两个成语写下来。也要工工整整地写,一边写就一边记在心里啊。

[既有词语的积累,又有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

生: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还说了这句话:“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就派下等人去。我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说我们的规矩,然后再说我不中用,呢,就得出结论--“楚国是下等的”所以只好我就来了。

师:晏子的话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为”。

师:用上“因为”说说这句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