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2018年全国一卷数学题理科 2018年全国一卷理科数学试卷

2018年高考数学卷全国卷1第七题如何简单的做出来

如上题所示,关于最短距离问题,应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为基准考虑:在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矩形)中,如果将A看为左上顶点,那么B在靠近于A的一个四等分点的正下方(原图中B的正上方与A四分之一圆).

2018年全国一卷数学题理科 2018年全国一卷理科数学试卷2018年全国一卷数学题理科 2018年全国一卷理科数学试卷


2018年全国一卷数学题理科 2018年全国一卷理科数学试卷


2018年全国一卷数学19题为什么倾斜角互补角就相等?

LZ您好全国卷2第19题根据题意,2000时t=1之后2001年的t=22002年对应t=3可见年份y与t成一次函数关系,y=1999+t今y=20182018=1999+t故:t=19

2018年四川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及解析(WORD版)

2018年四川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及解析(WORD版)

2015四川高考数学试卷点评

2015年高考数学试卷,遵循《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四川版)》要求,与近年来试题风格一致,切合当前数学教学实际,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符合高考考试性质,在平稳推进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试题设计立足于学科核心和主干,充分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深化能力立意,强化知识交汇,重点考查支撑数学学科体系的内容,充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深入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突出考查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合理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潜能。

全卷难度设置符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重视教材考基础,突出思维考能力,体现课改考探究,展现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突出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原创性和选拔性,试卷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问题设计科学、表述规范,有利于准确测试不同层次考生的学习水平。

一、重视教材与基础,突出核心内容

试题高度重视教材价值的挖掘与联系,有的题目直接由教材的例题或习题改编,有的问题产生于教材背景。文理科1-8、11-13、6-19等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充分发挥了教材在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等方面的价值。这种立足于教材编拟高考试题的理念和方法,充分保障了试题背景的公平性,能够有效中学数学教学重视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对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全卷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考查,覆盖了整个高中数学的所有知识板块;试题设计立足于高中数学的核心和主干,对高中数学中的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概率统计、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数列、向量、不等式等进行了重点考查。理科4、8、9、13、15、21,文科4、5、8、15、21等题,全面考查函数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理科5、10、20,文科7、10、20等题,考查直线、圆、圆锥曲线的方程及其简单应用,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和主体内容;理科14、18题考查空间线面关系和面面夹角的计算,文科14、18题考查空间线面关系、三视图和体积的计算;理科17题,文科3、17题,考查概率统计相关知识;文理科16题,考查数列相关知识;文科3题考查分层抽样的概念,需要考生认识其本质属性;理科14题考查空间线线角的计算,如果概念不清,即使运算无误也不能获得正确结果。这样的内容设计,在全面考查基础的同时,突出考查支撑学科体系的的内容,重视对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的考查,对高中毕业生的数学基础和素养进行重点测试,保证了试卷的内容效度,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重视基础、强化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回归数学本质。

二、注重能力与方法,强化数学思维

试卷以能力立意设计试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特别突出了对数学思维的全面、深刻考查,大量题目充分考查了观察、联想、类比、猜想、估算等数学思维方法与能力,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等数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考查。理科15、16、21题,文科15、21题,既考查了几何直观、联想、猜想、估算等直觉思维,又要求考生进行计算、严密推理;理科13、17题,文科8、17题,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应用意识;文理科15题,考查了直觉猜想、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思维进行了全面考查,其特点是运算量小、思维量大;文理科16-21等题重点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文理科20、21题,要求考生具备高水平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学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考查了多种数学思想与方法。

全卷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重要定理等的理解与应用,注意控制和减少繁琐的运算。理科7、9、10、14、15、20、21题,文科7、9、10、14、15、21等题,如果灵活运用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等数学思想,就可简化解题过程、避免繁琐运算;文理科15题,虽然思维要求高,但在深刻理解问题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思想解答,并不需要特殊技巧与复杂运算。这类问题背景深刻、构思巧妙、取材适当、设问合理、切合实际,侧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能够有效检测考生将知识、方法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从而检测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三、关注探究与创新,体现课改理念

试卷从学科整体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交汇;通过适当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分层次设置试题难度,能更好地体现考试的选拔功能。理科9题涉及函数单调性、线性规划与基本不等式,文理科10题联系抛物线、圆、圆的切线和数形结合思想,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一定的难度;理科19题综合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立意鲜明、情境新颖、形式优美,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文理科21题,以对数函数、二次函数、导数、函数零点、不等式等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能力。这样的试题对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都有较高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通过对探究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理念。文理科10、15、20、21等题考查了探究意识,考生需要深入分析问题情境,从特殊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进行不同侧面的探究,并合理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才能准确、迅速解答。理科20题要求考生探究定点是否存在,若假设定点坐标直接求解则有不少运算障碍;若通过特殊情形的解决,寻求一般的、运动变化的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抽象概括,完成解答则相对简单。这样的问题设计,针对考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行考查,保障了试题对较高学习水平层次考生的良好区分。理科13、17,文科8、17等题以考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考查考生提炼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加以解决的能力,体现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特点。文理21题展示了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严谨性,要求考生具有高层次的理性思维,考生解答时可以采用“联系几何直观—探索解题思路—提出合情猜想—构造辅助函数—结合估算精算—进行推理证明”的思路,整个解答过程与数学研究的过程基本一致,能较好地促进考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和发现数学规律。这些试题具有立意深远、背景深刻、设问巧妙等特点,富含思维价值,体现了课程改革理念,是检测考生理性思维广度、深度和学习潜能的良好素材。这样的设计,对考生评价合理、科学,鼓励积极、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018年福建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及解析(WORD版)

2018年福建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及解析(WORD版)

2015年福建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及解析 1 .关注基础,凸显平稳

命题充分关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文、理科试卷,分别取材于构成高中数学主体框架内容的函数与导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三角函数和数列的试题,不仅考查分值占比高,而且有机融合了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从而全面地检测了考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与此同时,命题立足中学教学的实际,在试卷的题型结构、赋分比例、难度要求以及试题难易梯度等方面,都严格地遵循了《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并科学地继承福建省已有高考数学命题的成功经验。

2 .注重综合,适度创新

命题基于学科整体意义和考生后续学习需要,立足考试内容抽样的合理性和典型性,综合考查考生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的完备性,充分体现《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等要求。

命题追求稳中求新,适度考查将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理8(文16)以等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为载体综合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和创新意识;理10、文21(Ⅱ)(ⅱ)分别以导数的几何意义和正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载体综合考查推理论证能力、特殊与一般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理15以纠错码和异或运算为载体综合考查了阅读理解、迁移运用的能力。

3 .依托本质,突出能力

命题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置于首要的位置,依托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本质含义体现“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既全面又有所侧重地考查了《考试说明》要求的“五个能力”、“两个意识”和“七个思想”。如文12依托“三角函数线”侧重考查推理论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形结合思想;文18、理16分别依托“全网传播的融合指数”和“密码”侧重考查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必然与或然思想;文20(Ⅲ)依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侧重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化归与转化思想;理10依托“导数的几何意义”侧重考查推理论证能力、特殊与一般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理15依托“纠错码和异或运算”侧重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和创新意识;文22、理20依托“导数的综合应用”侧重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创新意识、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与整合思想。

4 .强调应用,彰显选拔

命题强调数学的应用,既考查了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科内的应用。如文12、文15、文21、文22、理9、理14、理19、理20,也考查了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文13、文18、理4、理15、理16。

命题立足选拔的要求,淡化层次内的区分,强化层次间的区分,合理预设各种题型的难度梯度,力求各种题型内试题难度与题序同步增加,解答题每个小题也从易到难。如文20、21、22的第(Ⅰ)和(Ⅱ)问,理19、20的第(Ⅰ)问均较易入题,余下各问则着重考查考生的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和思考的能力。

此外,命题还关注解法多样性,藉此考查不同层次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选拔功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