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码 >

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的诗意翻译

从军行的诗意?

一、《从军行七首》诗意

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的诗意翻译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的诗意翻译


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的诗意翻译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二、古诗原文

《从军行七首》

作者:王昌龄(唐代)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三、白话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扩展资料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的艰辛以及表达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望采纳!

体会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想象当时人们打仗的场景,和将军的决心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

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的诗意是什么?

《从军行》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所表达的诗意主要是描绘将要从家乡离别奔向战场的士兵的心情和感受:即使残酷无情,可是对和的热爱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前往战场。整首诗流露出悲壮、英勇、豁达的情感,也抒发了王维历尽荣辱得失,忠诚报国,宁不屈的壮志豪情。

具体诗句及其所表达的诗意如下: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现从军的决心和态度

汉水阴山断胡天,秦娥潜女隔沙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表达离别时的感受以及对亲友的思念

冰心凌波万里, 不肯抛弃心中的美好

只是当时已惘然, 但须远方苦旅艰辛,

静待归来重展鸿鹄之志。

橙藤井邑犹纵横, 坚定的信心和执着

义师瞻日半江明。 远方的希望和胜利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表示残酷和艰难

至今犹忆李将军。 推崇英雄和军功

翻译: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全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诗意?

从军行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

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题目意思解析:

从:跟随 军: 行:出征。从军行的意思就是跟随出征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5. 破楼兰:借指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今译]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不把家园回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不把家园回还!

简单的讲就是表达了作者和战士们一样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

体会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想象当时人们打仗的场景,和将军的决心

从军行的诗意是写了将士们在边塞,为了保卫而吃的苦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在青海的长云嗯,在青海的长云上照照暗了雪山,在孤城嗯的嗯的嗯,在孤城里遥望玉门关,在黄沙上身经百战的战士们身穿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坚决不回家乡,不返回家乡,从军行岳父取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楼兰古国名,这里繁芷欣雨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风烟滚滚,矮皑皑的雪山也变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赛情况和战士胜文。

《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

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的诗意

诗意: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从军行》出自唐代诗人杨炯。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释义: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参考资料:

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原诗:

《从军行》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又称龙庭,在今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5、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6、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

释义: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作者: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扩展资料: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参考资料来源:

一、《从军行七首》诗意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二、古诗原文

《从军行七首》

作者:王昌龄(唐代)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三、白话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扩展资料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的艰辛以及表达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从军行七首

百度百科-边塞诗 (诗歌题材)

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

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的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自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体会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想象当时人们打仗的场景,和将军的决心

原文:

作者:

注释:

译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