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手机 >

《献给爱丽丝》钢琴 献给爱丽丝钢琴曲贝多芬原版

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钢琴曲是多少级

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钢琴曲一般为5-6级。是一首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

《献给爱丽丝》钢琴 献给爱丽丝钢琴曲贝多芬原版《献给爱丽丝》钢琴 献给爱丽丝钢琴曲贝多芬原版


《献给爱丽丝》钢琴 献给爱丽丝钢琴曲贝多芬原版


在本曲的原稿上,有作者的手迹:“为爱丽丝而作,1810年四月二十七日,贝多芬”。“爱丽丝”是谁?已无从考证。因为这一作品的原稿问世之时,作者已经整整四十年了。

此曲是一首极为普通的钢琴独奏小曲,节奏轻快而舒坦,乐曲为小快板,3/8拍子,由小回旋曲形式“ABACA”所构成。

扩展资料

1、RichardClayderman演奏的《献给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理查德克莱德曼黄金典藏三部曲》中,2002-10-02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2、尤大淳演奏的《贝多芬:献给爱丽丝(ForElise)》,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世界钢琴名曲精选少女的祈祷》中,1994-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3、StefanObermaier演奏的《献给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十大酒吧音乐》中,2011-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献给爱丽丝是钢琴几级

《致爱丽丝》是钢琴5级的曲子,其主旋律部分3,4级就能够轻松地弹奏。

众所周知,《致爱丽丝》是由法国作曲家尤瑟普·萨塞尔于1865年创作的,其原名为《梦幻曲》,并被收录在其作品集《小品集》中。但是,这首曲子真正为人所知,是在20世纪初期,由英国钢琴家爱德华·埃尔加重新编曲,更名为《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的旋律简单而优美,主旋律部分由一个简单的音符组成,轻松易学,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也是为什么它成为了许多钢琴教材中的必修曲目之一,更是许多初学者入门的首曲子。

钢琴曲好听的原因

钢琴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当时的钢琴还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琴的音质和结构不断改进,成为了一种优美的乐器。在十九世纪,钢琴曲成为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古典音乐中。

在此期间,许多的作曲家如贝多芬、肖邦和李斯特等都创作了众多优美的钢琴曲,这些曲目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钢琴曲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得它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形式。钢琴曲的音乐也非常丰富,可以通过不同的变化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感觉。

献给爱丽丝钢琴名曲

钢琴曲:致爱丽丝《致爱丽丝》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钢琴小品之一,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苔莱塞·玛尔法苔伊的十七岁少女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的一首。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 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资料来源:

贝多芬写给情人的曲子,表达的是一种爱慕的情怀吧,画面,回忆一下你恋爱时的心情,或许有帮助。音乐局限在平面思维是很悲哀的

钢琴曲: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钢琴小品之一,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苔莱塞·玛尔法苔伊的十七岁少女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的一首。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

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以上全部都是的.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以回旋的曲式写成,开始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节奏性强,乐曲在明快的气氛中结束。每当听见这首曲子,仿佛就看见了那个哭泣的小女孩听到《献给爱丽丝》后破涕为笑,看见了世人欢快起舞,让我们也豁然开朗。

《献给爱丽丝》本是贝多芬写给恋人苔雷泽的生日礼物,叫《献给苔雷泽》。1791年的圣诞节,21岁的贝多芬潦倒,既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圣诞节的祝福,他坐在教堂的楼梯上,遇上了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叫——爱丽丝。她的父母已经,她的继父是一个作曲家,可是他的耳朵聋了,小女孩非常痛苦。贝多芬为了安慰小爱丽丝,写下了《献给爱丽丝》。

献给爱丽丝钢琴曲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以回旋的曲式写成,开始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节奏性强,乐曲在明快的气氛中结束。每当听见这首曲子,仿佛就看见了那个哭泣的小女孩听到《献给爱丽丝》后破涕为笑,看见了世人欢快起舞,让我们也豁然开朗。

《献给爱丽丝》本是贝多芬写给恋人苔雷泽的生日礼物,叫《献给苔雷泽》。1791年的圣诞节,21岁的贝多芬潦倒,既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圣诞节的祝福,他坐在教堂的楼梯上,遇上了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叫——爱丽丝。她的父母已经,她的继父是一个作曲家,可是他的耳朵聋了,小女孩非常痛苦。贝多芬为了安慰小爱丽丝,写下了《献给爱丽丝》。

请问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曲的作者是谁?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