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手机 >

上海外滩建筑风格介绍_上海外滩建筑风格介绍作文

上海外滩建筑群介绍,只要知道各个建筑的名字,附加建筑的图片

陆家嘴建筑群。。。。。。。。。。。

上海外滩建筑风格介绍_上海外滩建筑风格介绍作文上海外滩建筑风格介绍_上海外滩建筑风格介绍作文


上海外滩建筑风格介绍_上海外滩建筑风格介绍作文


上海中心大厦:(一)(左)

环球金融中心:(二)第二高(左)

金茂大厦:(三)第三(左)

东方明珠塔:(四)前

亚细亚大楼 (Asia Building)位于上海外滩1号,是一幢折衷主义风格的7层大楼,建于1913年—1916年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 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位于上海外滩2号,创设于1861年

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 于1916年竣工,为英资天祥洋行物业,位于外滩3号

日清大楼 (外滩)是上 位于上海外滩5号,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于1921年—1925年

通商银行是人创办的所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创办人是盛宣怀,1906年翻建,由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 . M . Gratton)设计

旗昌洋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9号

汇丰银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2号,又名市府大楼,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

江海关是上海海关的原名

交通银行大楼 (外滩)位于外滩14号;

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5号,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银行大楼,1924年建造,现在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字林大楼(North China Daily News Building),位于外滩17号,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

汇中饭店大楼(Palace Hotel)是位于上海外滩的一幢建于20世纪初的新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在上海外滩20号,改为和平饭店北楼

扬子大楼(Yangtze Insurance Building)(外滩)26号,建于1920年,由英资公和洋行(Palmer and Turner)设计。目前使用者为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是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 )在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楼。横滨正金银行是日本半的外汇专业银行。现为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怡和洋行大楼(外滩)(Jardine Matheson Building),设计者是思九生洋行。1955年以后,该大楼被上海市外贸局占用;

格林邮船大楼(Glen Line Building),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是位于上海北京路外滩的一幢新文艺复兴式建筑,1951年3月,上海广播电台迁入该楼。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外滩)是法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目前,进驻此建筑的是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外滩)位于外滩33号,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古老的也是一座19世纪建筑物,建成时间为1873年

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今上海大厦)位于上海北苏州路20号

外滩信号台(The Gutzlaff Signal Tower),俗称外滩天文台

建筑图片请自行到网上搜索。

介绍“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建筑风格,历史

“万国建筑博览会”是于19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一次世界性建筑展览会,参展达13个,展出建筑物共136座。其中外滩一带的建筑是本次博览会的重头戏,展现了各种风格的建筑艺术。外滩建筑风格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外国工程师、设计师和建筑师纷纷涌入上海,带来了来自欧美的先进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大量建筑搭建于黄浦江畔的外滩上。这些建筑的设计风格主要包括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等。在“万国建筑博览会”举办期间,上海的外滩建筑更加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欧洲和美洲建筑艺术的新潮流。博览会上,人们可见到包括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英国海军协会、法国驻沪领事馆等在内的不同建筑,这些建筑凸显了各国建筑的风格、技术和历史背景,成为上海外滩的新名片。外滩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还在于建筑的高度、构造和装饰等都显得十分精细。如外滩大楼采用柱头和角柱来装饰,其设计反映了欧洲的巴洛克风格。此外,建筑物的外形、门窗、栏杆、雨水管和排水系统也呈现了不同的特色和美感,丰富了外滩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总之,“万国建筑博览会”为外滩的建筑风格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影响,它对于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现代建筑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今天,走在外滩,人们仍然可以欣赏到那些广受赞誉的建筑作品,感受历史的厚度与建筑的艺术之美。

上海外滩有什么哥特式建筑的建筑物(代表性的)

上边说的都没有,稍微靠谱的有个1:1尺度的希拉神庙,没什么名气,和东方明珠隔江对望。外滩建筑风格只有两种:ART-DECO和复古主义.

哥德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富的哥特式建筑有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院.补充:哥特 (Goth)包含多种意思,主要有:1、哥特人的,哥特族 的(指曾入侵 罗马帝国 的一支 日耳曼民族 );2、 哥特式建筑 的(12至16世纪流行于 西欧 的 建筑风格 ,以尖拱﹑ 拱顶 ﹑ 细长柱等为特点);3、哥特派的,哥特风格 的(18世纪的一种文学风格,通常描述有神秘或气氛的 爱情故事 );4、指字体,哥特字体的;5、指颜色,红与黑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词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 日耳曼 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 建筑文化 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 中古 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哥特艺术 中世纪产生的第二种伟大的艺术形式,被意大利艺术家 瓦萨 里贬称为“哥特艺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由北方蛮族哥特人创造出来的艺术风格,与具有古典文化那种均衡与和谐的观念 大相径庭 .很久之后,这个初的贬义名称才成为对 12世纪 中叶法国开始出现的艺术风格的固定名称,而在欧洲的许多地方,它一直延续到16世纪中叶才结束.在这400年的漫长历程中,哥特艺术发展并演变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显然,要找出这个时期共有的风格特征是困难的;此外,在各个地区和各个世纪里,思想的、的、经济的以及的条件也大不相同.城市新兴的市民阶层以及与之相联的经济富裕,对这种风格的产生也同样有贡献,就像科学思想渗入了迄今只是基于信仰的 经院哲学 中那样.在11世纪末,亨利四世 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续任权之争,被认为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明显的先兆.人在这个时期里冲破了一种固定的秩序的框框,冲破了迄今由教皇的精 神权 威和的世俗权威共同保障的秩序.而 罗马式 艺术则是那种世界秩序存在的艺术表现.罗马式大教堂都有东西两个圣坛,这使得教会与的均势显而易见.哥特艺术则是一种多层次结构的艺术表现.这种结构不再体现为形式抽象的比喻,而是与其本质相适应,产生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教会试图通过神秘加高的建筑物来使信徒理解天国的奇妙,以 便通 过体验到上帝的一种新形式来使信徒虔信不疑.而骑士阶层则发展了一种强调尘世的文化,这表现在中世纪的 文学作品 中,宫廷的建筑与造型艺术中,也表现在一种对女性原来没有过的精神关系中.后,独立的市民阶层新的讲求实际的精神,与新觉醒的现实意识一起,对整个文化生活发生了影响.中世纪晚期那些高大的市 民建 筑,证明了这个阶层已提高了的 自信心 .与哥特时期这种日益增进的分化相适应,原来确定的艺术形式也就分解为种种敏感精细的具体形式了.一个 哥特式 花窗的图案(图117~图120),由简单的三瓣式发展到哥特晚期的火焰式,同样是这种风格的特点,正如一幅哥特式 像衣服上画出的许多褶裥(图 144),或者一幢法国大教堂那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厅堂,这点可以从其 平面图 上看出来(图114).形式的分化在哥特艺术中还没有发展到掌握 人与自然 的真实形态,而是开辟了形成风格的新的可能性,也就是把感官体验到的现象世界艺术地翻译成一种 超人 和 超现实 的绘画语言.

上边说的都没有,稍微靠谱的有个1:1尺度的希拉神庙,没什么名气,和东方明珠隔江对望。外滩建筑风格只有两种:ART-DECO和复古主义

外滩西方古典风情建筑主要有哪几种柱式?有什么象征意义?

外滩建筑柱式主要有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的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浦发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呈现世界各国建筑共存的局面。

外滩段的街廓建筑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新古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有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等等。譬如,当初惠罗公司的新折衷主义风格,汇司公司和礼记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红砖墙及扁平连续券,汇中饭店相间的红砖白墙和印度式侧向柱廊,沙逊大厦的美国装饰艺术造型和绿色穹隆顶等,都凸显建筑个性。

亚细亚大楼:

建于二年(1913年),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史称“外滩高楼”,底段与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上海高层建筑中年长的建筑。

上海特色建筑介绍?

南自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畔,约1500多米长的外滩建筑群荟萃着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有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等。同时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多数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是在一座建筑中,把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词汇并列在一起。这一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外滩建筑群大多定型于本世纪初,受到该风格的强烈影响,所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在浦西形成了一条气势非凡的天际线。因此,国务院于1966年11月20日将整个外滩建筑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特色建筑群保存至今的共有23幢房屋。从上海开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建筑变迁。

19世纪中下叶(1843~1895年)为阶段。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率先在外滩北京路口租地,越二年建居住和办公合一的2层楼建筑。到道光二十九年从洋泾浜到北京路,外滩已有11家洋行建了类似的建筑,这些砖木结构楼房多为英国乡村建筑样式,或者是带有宽大内长廊式阳台的东印度式建筑(券廊式)。在19世纪60~80年代陆续翻建,出现一批仿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到19世纪末,外滩的建筑已鳞次栉比。这一时期建筑,尚存的只有33号原英国领事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为第二阶段。随着地价上涨,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外滩建筑约有近半进行重建,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次在三四层至六七层。建筑风格上出现了向近代建筑形式过渡的折衷式。内外装修讲究、设施增多,汇中饭店安装了上海早的电梯。这一阶段建筑保存至今的有10幢。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1920~1937年)为第三阶段。恰和、汇丰、江海关、沙逊等11幢建筑又翻建成高楼大厦。新建筑特点是体量大,8层以上高层几占一半。建筑形式出现了立面简洁的早期现代派、许多建筑气派豪华,装饰富丽堂皇,设施更趋完善,出现了上海早使用冷暖气设备的建筑(汇丰银行)。这一阶段,除建于37年(1948年)的交通银行大楼外,已基本形成今日的外滩建筑群格局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免费咨询。

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分别是什么风格的建筑,用处是什么?怎样才能进去参观?

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是上海的标志建筑群,不少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时间:全天,门票价格:免费。

万国建筑群建筑有:亚细亚大楼、有利大楼、日清大楼、通商银行大楼、电报大楼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的写照。鳞次栉比地矗立着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北楼、原汇丰银行大楼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

扩展资料:

相关历史;

1、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这一片建筑位于南京路的东端接外滩,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历史,都是上海的典型建筑,多为20世纪初的折衷主义风格和巴洛克风格。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2、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外滩旧景1845年英国殖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

3、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国建筑群

上海外滩建筑详细介绍

上海总会,原英国侨民活动的上海总会又称皇家总会。它是1910年建成,耗资白银45万两,是文艺复兴式风格。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室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座近代建筑已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日清大楼,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友邦大楼,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的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银行大楼,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气象信号台,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气象信号台,法国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 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