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手机 >

殿试的固定场所_什么殿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

关于故宫的资料

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市中心,前通,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完整、规模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所在地:位于市中心

殿试的固定场所_什么殿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殿试的固定场所_什么殿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


殿试的固定场所_什么殿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朱棣迁都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紫禁城作为封建皇宫的历史宣告结束。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今日的故宫博物院不近600年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而且还珍藏着近百万件的古物瑰宝,其种类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漆器、琅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以及大量的帝后嫔妃的服饰、衣料和家具等。此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其宝珍品数以万计,代表着历代文化艺术的水平。

3Q

我来答有奖励

佳佳9933

LV.4

聊聊关注成为第2位粉丝

紫禁城(Forbidden City)位于市中心,是明、清两代24个的皇宫,依照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的居所又称紫禁城。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紫禁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建筑雄伟、保存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紫禁城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河内是周长3公里、高近10米的城墙,城墙四面都有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故宫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内廷。其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外朝是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为高大、辉煌,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北面的保和殿则是赐宴和殿试的场所。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为“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有综合性展览,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共达105万多件,占文物总数的1/6,是文物收藏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漫游故宫

中轴线

乾清门:连接外朝和内廷的门户,也就是分割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大门,又叫御门。乾清门西侧墙根下的一排朝房就是的军机处。

交泰殿:后三宫的第二殿,建筑形式与中和殿基本相似,但规模略小。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是皇后生日时接受礼贺的地方。交泰殿宝座东侧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和西侧近代的大自鸣钟是宫中乃至全城的时间基准,神武门和钟鼓楼报时都以此为准。

坤宁宫:后三宫的第三宫,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将东二间设为大婚时的洞房,西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清代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溥仪都曾使用过坤宁宫洞房。

御花园:过坤宁宫,出坤宁门就来到了御花园,御花园内共有殿阁、亭台20多座,古树160多棵,假山水池各2处。钦安殿为御花园的中心建筑,是明代嘉靖为祭祀神灵而建的。堆秀山是院内建筑,山上有御景亭,是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园东西两边有千秋亭和万寿亭。御花园的北端为顺贞门,这里就是嘉庆遇刺的地方,出顺贞门就到了神武门,紫禁城的中轴线就到头了。

东路

东六宫:包括钟翠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其中东太后慈安就住在钟翠宫。另外,延禧宫也非常有名,因为紫禁城中的一座西洋建筑就在延禧宫内,那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水晶宫。只可惜延禧宫现在还没有对外开放。

宁寿宫:整个宫殿群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布局严谨,装饰豪华。其中宁寿宫花园更是远近闻名。目前正在维修,暂时没有开放。宁寿宫花园中的当属流杯亭。每年三月三,与几位大臣围坐在亭内,将酒杯放在水上,随水而行,行到某人面前停止不动,该人就要饮尽杯中之酒,并赋诗一首。畅音阁是宫中的戏台,位于宁寿宫的后寝部分,分三层,下层210平方米。梅兰芳和谭鑫培等都在这里演过戏。

珍妃井:位于外东路的北端,是参观故宫的一站。

西路

西六宫:包括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太极殿。东西六宫每宫都是广深各50米的方格,采取一正两厢,两进院落的格局。西六宫中的长,以红楼梦壁画而闻名。储秀宫至今保持着慈禧太后50寿辰时的原貌,当时慈禧太后不顾危难,大肆浪费,将储秀门拆除,与翊坤宫连成一体,成为了四进的大院落,院中装饰奢华令人瞋目。

养心殿:工字形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寝,中间以穿堂相连。前殿三间,中间一间为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东间就是“垂帘听政”的场所。西间有雍正手书“勤政亲贤”匾,是召见军机大臣的地方。养心殿的西暖阁有的三希堂,由三幅字帖而闻名海内。他们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帖中《快雪时晴帖》在台北,另两帖,现藏于故宫。

慈宁宫:养心殿、西六宫、西五所组成了内西路,在这路建筑的西边还有一路建筑,称为外西路,皇太后所居住的慈宁宫就位于此地。但这一路建筑是不对外开放的。

漱芳斋:御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体量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花园两侧为东五所和西五所,是皇宫内的,乾隆就在西五所的二所居住过,因此这里成为了潜邸,于是乾隆登基后将这里改建为重华宫。重华宫东路就是的漱芳斋,漱芳斋内有一座戏台,是仅次于畅音阁大戏台的一所戏台。每年正月初三,乾隆都在这里开茶话会,招待文武大臣。漱芳斋不对外开放

故宫,原名紫禁城,1987年12月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市区中心, 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 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拥有殿宇9000多间, 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 是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 金扉朱楹, 白玉雕栏, 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 是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1987年被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朱棣迁都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紫禁城作为封建皇宫的历史宣告结束。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今日的故宫博物院不近600年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而且还珍藏着近百万件的古物瑰宝,其种类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漆器、琅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以及大量的帝后嫔妃的服饰、衣料和家具等。此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其宝珍品数以万计,代表着历代文化艺术的水平。

所在地:位于市中心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朱棣迁都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紫禁城作为封建皇宫的历史宣告结束。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今日的故宫博物院不近600年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而且还珍藏着近百万件的古物瑰宝,其种类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漆器、琅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以及大量的帝后嫔妃的服饰、衣料和家具等。此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其宝珍品数以万计,代表着历代文化艺术的水平。

所在地:位于市中心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朱棣迁都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紫禁城作为封建皇宫的历史宣告结束。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今日的故宫博物院不近600年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而且还珍藏着近百万件的古物瑰宝,其种类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漆器、琅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以及大量的帝后嫔妃的服饰、衣料和家具等。此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其宝珍品数以万计,代表着历代文化艺术的水平。

1.故宫位于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完整的古建筑群。

紫禁城是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2.故宫位于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完整的古建筑群。

紫禁城是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扩展资料: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其平面为凹形。午门后有五座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

故宫的外廷以三大殿为主。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基台三层重叠,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

在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叠起伏,这是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

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所在地:位于市中心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朱棣迁都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紫禁城作为封建皇宫的历史宣告结束。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今日的故宫博物院不近600年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而且还珍藏着近百万件的古物瑰宝,其种类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漆器、琅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以及大量的帝后嫔妃的服饰、衣料和家具等。此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其宝珍品数以万计,代表着历代文化艺术的水平。

又称紫禁城,位于市区中心, 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 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拥有殿宇9000多间, 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 是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 金扉朱楹, 白玉雕栏, 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 是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中轴线的中心。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和皇后居住的正宫。[1]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保存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AAAAA级旅游景区,[2][3]1961年被列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哪几个地方有皇宫

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和独特风格,是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完整的关于故宫的资料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先后在此登基。

故宫里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太和殿是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中和殿是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的国宝。

沈阳故宫

2004年7月1日,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的建筑物。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等。

古代嫔妃在哪里殿试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紫禁城的外朝部分。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乃至全国的宫殿,面廓11间,重檐庑殿顶,是朝廷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中和殿,是一座方亭建筑,它是帝王在太和殿活动时的准备场所,也是帝王在祭祀,和演耕前检查用具的场所。保和殿,是清代除夕为王公大臣设宴的地方,也是清代科举考试一级的殿试举行的场所。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它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14-16岁的八旗女子都是秀女,没经过选秀是不能私自嫁人的。

先是在宫外头看遍,身材有问题或有明显残疾的,都不要;第二遍是一个个上来抽纸条念上的一句话,有眼疾,笨,声音刺耳的都筛掉。

都没问题了,再一个个在宫廷高层面前露面。自己看中的就留下,其他美女就赐给各个亲王们做福晋。

这个专门的宫殿好像是储秀宫。

皇宫,后宫

0皇宫,后宫

嫔妃还殿试吗?殿试初创于唐朝时期,是规格的考试形式。

养心殿

龙床上,还殿试?真能想。

故宫的各宫介绍,分别有谁住过

这些都过了才是进宫再选。

给个好评!

太和门:走进午门,前面就是太和门前的广场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座金水桥,站在金水桥上往左看,是通向武英殿的熙和门。这座武英殿,正是李自成匆忙登基的地方,也是摄政王多尔衮办公之地。桥的右边是通向文华殿的协和门,文华殿是清代早期太子的正殿,也是的经筵典礼举行的场所。文华殿的后殿就是的文渊阁,它是明清两代的宫中图书馆,是仿宁波的天一阁而建的。向正前方看就是太和门了,它与左边的贞度门和右边的昭德门构成了通向三大殿的门户。

我打的雍正时期的仅供参考 先说前朝三大殿吧 太和殿和以前的功能没有变 主要就是金殿传胪(宣布状元 榜眼 探花人名什么的)、举办大朝礼(登基什么的礼仪)的时候用。中和殿是举办这些礼仪时暂时休息的地方。保和殿是举办殿试、举办宴会的地方。再说后三宫。从雍正开始基本上就不住乾清宫了,而是养心殿。交泰殿的功能没有变 相当于皇后办公室。坤宁宫由于都不在乾清宫了 所以皇后自然不能住了 也就改成祭祀用的场所了 皇后在内东路随便找个地方住(住的位置不固定 完全是皇后自己喜欢住哪就住那)其他的地方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慈宁宫住太后 太妃(寡妇大院)南三所依然是皇子住的地方。东西六宫住嫔妃什么的 有所区别的就是现在的宁寿全宫(外东路)在雍正的时候并没有大规模修建。宁寿全宫主要是乾隆修的 给自己养老的地方。 另外说一点 清朝一般不住在紫禁城 而是住在三山五园中。毕竟那地方比紫禁城待着舒服。

你要去故宫?我可以申请参加吗 哈哈 我也想看看去

乡试、院试、会试、殿试名分别叫什么?

1. 乡试名称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市中心,前通,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完整、规模的古代皇宫建筑群。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

2. 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3.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名称为“会元”。

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也可一同应试。因考试一般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4. 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一段。由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扩展资料: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这一点是科举制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古代规模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科举博物馆是反映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科举制度中心、科举文化中心和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参考资料:

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

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名为解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亦称“解首”。宋洪迈《容斋四笔.责降考试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会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举进士,引见南海子,上顾学士曰:此人山东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名为会元;殿试是由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名为会元;

甲三人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多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就要了解历史了,再小点说就是要了解历史的科举制度了。我相信对科举有所了解的一般都知道,那就是乡试名解元、院试名秀才、会试名会元、殿试名状元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名为会元。明白了吗?望采纳。

乡试名解元、院试名案首、会试名会元、殿试名状元 。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名为会元;

甲三人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多赐同进士出身。

这是明清科举时的四次考试

按照顺序来说其实应该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其中院试是童生试的一关,蒙童想参加科举,关是县试,考过县试者可以参加府试,府试过了就是童生,就可以正式开始科考之路,考过府试者可参加院试,院试过了你就是一个有功名的人,就是秀才。可以免除徭,见知县不跪等特权。

这个时候你虽然有了功名,但是你还不能做官,想做官起码得过下一个考试,也就是乡试,乡试考过就是举人,成了举人,你就能做官了,不过这种官你得等,等什么时候地方有缺朝廷又实在没人的时候才能轮到你,而且举人出身只能从基层做起,所以想要有前途,还是参加下一场考试,也就是会试。

会试在京城举行,由各省举人参加考试,考中者称贡士,在宋朝以前会试考完就可以安排你做官了,偶有会亲自在试一道,这就是殿试,殿试是首创但是从宋太祖开始就成为了常例,由出题监考,择优录取为进士,在这些进士里成绩优异的还能直接入翰林院,基本上都是朝廷大官的储备人材,可以说以后就是官运亨通,前途光明。

县试、府试、院试的都叫案首,县试、府试合格的叫童生;院试合格叫生员(或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的叫解元,合格的成为举人。会试是在贡院举行的全国考试,的叫会元,合格的成为贡士。殿试是在亲自主持的考试,分三甲,一甲分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多,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几种,其中乡试名解元、院试名叫秀才、会试名叫会元、殿试名叫状元 。1987年被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首创殿试制度的创始者

乡试名解元、院试名秀才、会试名会元、殿试名状元 。

首创殿试制度的创始者是:。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复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载初元年(690年),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殿试也由此成为科举的一种常态。从广义上来讲,正式开创殿试制度的是。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一段。由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殿试名称为状元。

殿试制度成形朝代

宋朝正式成制,明、清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北宋初年的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宋开宝六年(973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14.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通达国体,以备咨询,为学术顾问的性质。院进行的全国会试。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

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宋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的考试制度。

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这样就会出现多次省试合格的考生,到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但此后出现了一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西夏的情况。因此,北宋朝廷也认为殿试实行淘汰确实不好。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殿试,宋仁宗亲自主持,宣布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这一年参加殿试的388名进士科举人、389名诸科举人全部被录取。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就成为定制。不过,由于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考生们对殿试还是非常重视的。

以上内容参考

古代的科举为什么三年考一次呢?乡试、会试、殿试都是吗?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非常雄伟,城楼上的正殿,面廓九间,深五间,正映“九五之尊”。正殿与四个角的方亭,宛如五座山峰,错落有致,所以又叫“五凤楼”。

古代的科举三年考一次,考虑的是人才梯次选拔的需要,乡试、会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三个级别,而非三种考试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和独特风格,是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参考资料来源:

古代的科举三年考一次,考虑的是人才梯次选拔的需要,乡试、会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三个级别,而非三种考试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你这个问题提的太笼统。笔者不知道给你回答那个朝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官职分位。首先笔者论述一下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以及发展史,让你对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个大体的了解。

科举是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隋国古代科举制度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生活方面的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2、唐朝--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常科考试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名曰状元或状头。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3、宋朝 - 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4、清朝科举制度(一)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1)乡试,(2)会试,(3)殿试。

古代科举三年考一次的话,是每三年的话,是一个周期,乡试会试殿试都是三年一期的

三年是一个周期,就像我们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样,必须通过考试升学。

乡试一般每年一次,会试三年一次,当有大喜事发生时会开恩科,不遵循三年的条例。

殿试测试的是通过会试的佼佼者。

古场的称谓是什么,古代贡院是用来做什么的场所?

4.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考试中的考试,由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进行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在古代凡是送给的物品都叫贡品,在文学方面向奉献人才的地方叫做贡院,也就是古代的考场。贡院是古代才子参加会试的考场,其中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举人来到首都惨夹克考试,就像是向进贡自己的才学为所用一样。每个省都会有贡院,以便及时保留人才。

贡院里边建有明远堂,是考试时用来供负责应试的巡查的大臣防察考生有无举动,以保证人才的真实性。因为明远堂内荆棘遍布围墙,进宫的目的就是看看这些秀女是不是童女,有没有其他疾病,例如口臭不孕不育啊什么的。还要在宫里住一晚,为的是听听她们睡觉打不打呼……因而后人又称贡院为“棘闱”。贡院内还建有一排排号房,是给应试的才子住宿答题的地方。

每一排号房都有自己的编号,大概有一百多集供才子居住。都面向南成一长巷,巷宽四尺多,巷口有栅门,楣墙上大书某字号,并置号灯及水缸。贡生是在科举时代,各府、州、县挑选成绩或资格优异者,送入国都,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思是贡献给的人才。除了正常的科举考试以外,还有所谓的免试贡生,跟现在的保送生不多,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清朝贡生每六年挑选一次,乾隆时期又改为十二年一次。贡院开始的时候开设于唐朝 贡院指的也就是古代的考场。考取的殿试之后,便成进士,前三名分别为为状元、榜眼、探花。贡院管理森严,以保证考生的试卷安全。

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或的意思。

古场的称谓是书院,古代贡院是用来考取功名的地方。

古场的称谓是贡院,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是开科取士的地方。

贡院应该就是在古代用来给考生们考试的地方,一个集结人才的地方。

古代的贡院也就是考场,就是选拔人才的地方。

在古代凡是送给的物品都叫贡品,唯独“贡院”贡献的是人才。

什么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1.童生试: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2.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名叫“解元”。中试的举人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3.会试:会试是古代科举制是考试的地方,并不是给送贡品的地方。度中的考试。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明、清两代,考试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录取者称“贡士”,名叫“会元”。因考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5.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披宫锦”“登科”“折桂”等。

6.进士:科举考试的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者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7.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名者,被称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获得的荣誉,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殿试是由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8.鼎甲:殿试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9.举人: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以“举人”称所举之人。明、清两代,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亦称“大会状”“大春元”。

10.生员:封建科举制中,在太学等处学习的人统称“生员”。唐代指在太学学习的监生,明、清时代指通过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11.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12.太学: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1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15.司业:古代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16.学政: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17.: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18.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具有此资格的人,就可以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取得资格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荫监,即由祖先的勋劳资历,按规定的制度取得;二是例监,即用捐纳的方式取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