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手机 >

两小儿辩日时孔子多大 孔子俩小儿辩日

孔子 两小儿辩日

中午的时候离太阳近.因为地球是球体,直线的距离短.

两小儿辩日时孔子多大 孔子俩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时孔子多大 孔子俩小儿辩日


早上的太阳看着大是因为大气层产生折射结果.

中午的太阳是直射向地面的大气层的反射小.

一样近 其实问题就是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只不过早上太阳升起前你就可以看到太阳(即实际位置比你看到的位置低) 而且晚上太阳落山以后你也能看到太阳(即实际位置已经下了山了 而你还能看见) 都是因为折射的关系

就是在折射的时候 太阳被“拉伸”了 你会发现早上和傍晚的太阳比较大就是这个问题 因为在中午的时候太阳的折射效果并不明显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个小孩用面积大小相比,带有直观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见他们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从他们针锋相对的论辩中还能体味出对话者的虎虎生气和音容笑貌。但他们的认识毕竟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能各执已见而不能获得正确的。

两小节写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

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孔子作为大学问家,也不能通晓各科知识,而况当时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孔子“不能决”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态度是对的,不该受到讥讽。

关于太阳离人在不同时间的远近问题,通俗的解释是这样: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在早晨和中午与人的距离确有一些变化,但微乎其微,凭肉眼难以觉察。这种情况对于气温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对于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用“如车盖”和“如盘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用“如探汤”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由于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获得的热能多,因而气温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气温低。至于太阳“早晨大,中午小”,则完全是人视觉上的错觉,由于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觉得太阳大一些,而中午则有广阔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阳的背景,看起来就觉得它小一点了。

一样近,因为早上人眼去看太阳时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上的物体,这时太阳就看上去比较大.而在中午看太阳是选择的参照物是天空这时就小了

是一样的 是折射现象 就像一根筷子防水里倾斜的角度不同 观察到的虚像就不同 同样大气层就像水 早上倾斜角度大 中午就小了

一分钟读懂两小儿辩日

这是个地理问题啊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和痰盂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

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快,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澡塘,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话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啊?”

感触: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

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不知道两个孩子的问题的正确:应该考虑到的是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

原因。在看本人该篇的观众,您知道正确吗?!

两小儿辩日是公元前几年发生的?

大致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之间。也就是孔子东游期间,文中也只提到东游路上。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辩:辨论,说。

斗: 分高。

盘盂:盘子

辩:辨论,

斗:争论

盘盂:1种装酒食的器具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等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说:“谁说你见多认识广呢?”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辩:辨论,说。

斗: 分高。

盘盂:盘子

辩:辨论,说。斗: 分高。盘盂:盘子

辩:辨论,争论

斗: 分高下

盘盂:盘子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望采纳!

急需!两小儿辩日的资料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

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读法(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文章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评论

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不知道两个孩子的问题的正确:应该考虑到的是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原因。您知道正确吗?!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天文学家戴文赛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一天。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人物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他与孔子针锋相对。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感悟】

我认为没有聪明的人,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

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

两小儿辩日的资料

两小儿辩日:

在一次数学课上,数学老师拿出长方体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面。从中,我明白了: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学弈:

在班上,XX(写你班上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成绩都不好,但是他却很聪明,只是在上课时不听讲,所以一直没有掌握好知识。从中,我明白了: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能够专心致志,否则将一事无成。

阿萨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