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 >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作文

三月三是由古代什么节演变而来的 三月三的来历是什么

1、祓楔

导读:农历三月三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其最远可追溯到周朝,其中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板等都是该节日风俗,只是大家知道三月三是由古代什么节演变而来的吗?三月三的来历又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作文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作文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等宴请神的日子。在这一天通灵人士常聚在一起欢庆,并摆宴席宴请神,以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三月三是由古代上巳节演变而来,三月三,魏晋以前称为上巳节,日期为农历三月的个巳日,故又称元巳,魏晋以后改称为三月三。同时这一天是轩辕黄帝的生日,每到这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祀,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

什么叫上巳节

上巳节是一个风花雪月的情人节“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文献,旧俗也。古人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上巳节是一个风花雪月的情人节。“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诗经·郑风·溱洧》)。

上巳节的文化意义

上巳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展现着从古至今的生活风貌,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巳节作为黄帝诞辰节,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同时,炎黄子孙在上巳节祭拜黄帝,祭拜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情感,并能增强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认同,这项纪念活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这种意义上,上巳节就像粘合剂一样把中华民族成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上巳节的习俗

上日节还有祓楔、修楔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妇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妇女不孕育。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楔的遗风。

2、会男女

在上日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这种节日中的野合,由来已久,本来自氏族时期的季节性婚配——野合群婚,后来也有残存,如广西左江崖画、成都汉墓画像砖上都有男女野合图。后来的记载也多见此俗。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会男女的风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等。踏青也是此类遗风。江苏武进地区在初三游南山,民谣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大蒜炒马兰,吃了游南山。”

3、佩戴荠菜花

在这一天,古人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此外,人们还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4、曲水流觞

5、祈求生育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古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神作祟,于是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三月三的来历

三月三是汉民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上日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在上述三种水上活动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1、来历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2、

三月三的来历 三月三的由来传说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导语:三月三这个节日在不同民族解释也不同,按照目前的史料来看,三月三在古时候就就一个特殊的节日,有关巫术和神的祭祀,同时也是人们驱邪保佑平安的节日。到了周朝的时候三月三基本成型,就是上巳节。进我们就来看看三月三的来历,还有三月三的由来传说。

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三月三的来历 三月三的由来传说

农历三月初三就是上旬的巳日,古时候叫做“上巳节”。上巳节起源于周代。起初它是、种巫教活动,即通过水滨祭祀、沐浴活动,除灾祛邪、析求生育。可以说上巳节厚本是上古先民的严求育节’。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有祛邪求育的活动,但增添了贵族炫报财富和游春娱乐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娱乐活动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如踏青、游春、划龙舟、打秋千等,斋戒沐浴、除灾祛邪已退居其次,求育仪式近乎消失。唐朝把上巳节规定为全年三大节日之一,十分盛行。宋代上巳节也是人们水边实饮、郊外游春的节日。直至近代,有很多地方还过这个节日。

三月三的由来传说

相传,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农历三月初三的传统民俗

农历三月初三日清晨洗濯瓶口和锅、萝、灶等一切厨具。

用拘祀汤或者香燕草沐浴。

妇女儿童插段野莱花,铺衣席上,留下的供老人挑灯。

官民在水中沐浴嬉戏,以析福消灾。

男女随着策鼓泛舟湖上,欢歌唱咏,采摘兰花、松枝,替配而归。

善于射箭的,刻木为兔形,亲友们分成两队,骑马射兔,先射中者为胜,负者下马,鞠躬倒酒,胜者坐在马上饮酒。

晾晒纱葛衣服。

长者向儿童讲述蛙对稻田的贡献,教育孩子不要描杀蛙类。

暮春时节,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祈福消灾,称为修楔,本是古时的一种祭祀方式。《周礼·春官)中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汉代经学郑玄注曰:“岁时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沐浴。”

春秋时,各国濒水地区,民间都很盛行这种活动,只是随着当地民风的敦厚或轻薄而略有不同。

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的来历

古时以三月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传说这天魂到处出没。

1、“三月三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的由来可以到伏羲。伏羲和他的女娲揉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地区,伏羲被誉为“人类祖先”,太昊陵古庙建在伏羲都城淮阳。农历2月2日至3月3日,太昊陵庙会举行。他们相信男人和女人,在南方旅行,在北方旅行,在陵园聚集,崇拜祖先。

2、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是西部原始部落的护神。她有两宝:一是吃长生不老,二是吃长寿桃——扁桃。传说中的嫦娥,就是从丈夫后羿手中偷走仙丹,飞向月宫的人。从那时起,在一些奇怪的中,西方的太后被描述为长寿之神。

三月三的来历简单介绍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三月三的来农家于池塘听蛙鸣,占卜丰歉,玩赏游乐。历简单介绍50字

三月三的来历简单介绍50字,壮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么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传统和习俗,例如不吃猪肉,蒙古族喜欢,傣族有泼水节,那么壮族有三月三,下面一起看三月三的来历简单介绍50字

三月三的来历简单介绍1

1、三月三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三月三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3、“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4、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

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三月三的来历简单介绍2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农历三月三是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三月三拜蚩尤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三月三日起源于原始的原始制度。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

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三月三的来历简单介绍3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

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三月三的来历简短 三月三的简单介绍

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文化中渐渐衰微。

1、三月三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壮族三月三的由来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三月三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3、“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4、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