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_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者也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1. 在文言文中,者 的……,用“者……也”表判断,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_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的意思_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3、立刻;马上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白话文:廉颇,赵国大将)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白话文:陈胜,阳城人)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白话文: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者:如果放在陈述句末,可作为语气词,可助终结、比拟等语气 。

也:“也”也为语气词,可助判断、强调、将然等语气。

扩展资料

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文言判断句,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拥立的是公子扶苏。)

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功劳。)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坟墓里的人。)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两个骑人轻快地前来了,他们是谁?)

5、审谛之,顿非前物。(成名仔细看它,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文言特殊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句式

2.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助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老~、读~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例子:文艺工作~、~ 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子:、二~必居其一 4.(书面语)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代词 指示代词,“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番,边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代词 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③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的原因 如::①然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6.判断语句 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

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3.(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3.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助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强~、老~、读~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例子:文艺工作~、~

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子:前~、二~必居其一

4.(书面语)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

指示代词,“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番,~边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③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的原因

如::①然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6.判断语句

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3.(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在文言文中的“之”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扩展资料:

"之"常见含义:

1、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3、指示代词,这。

4、活用为人称,我。

5、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性的作用。

遽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代词

如下: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1、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2、乡名,位于今河北省元氏县附近。

3、立刻;马上。

4、于是,就,竟。

5、惊慌。

6、十分,窘迫。

7、急忙,匆忙。

“遽”举例:

1、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遽扑之”。立刻去捉它。

2、清代周容《芋老人传》:“遽惊谢曰。”意思是突然大惊,连忙道歉说。

3、南朝宋临川《世说新语》:“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

意思是远近的人久闻您名字,县令于是大为惶恐,不敢移动他。

1、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如:明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孙武大怒,两目忽张,发上冲冠,遽唤‘?’”意思是孙武怒气冲冲,两个眼睛忽然张大,非常生气,急忙叫:‘执法在哪里?

2、乡名。

在今河北省元氏县附近。

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遽扑之”。立刻去捉它。

4、于是,就,竟。

如:清·周容《芋老人传》:“遽惊谢曰。”意思是突然大惊,连忙道歉说。

5、惊慌

如:遽惶(惶遽,惊慌);遽惕(惶恐戒惧)。

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