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读音

论理 思想、 道德观念 及教育原则等。 与《 大学 》、《 中庸 》、《 孟子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易经 》、《 春秋 》并称“ 四书五经 ”。 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关于“中庸”,《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所认为的大家长久缺乏的道德的“中庸”主要包含:一是中,即用中。《论语・先进篇》记载:“子曰:‘过犹不及’”。二是和,即中和。《论语・学而篇》讲:“礼之用,和为贵。”三是时,即时中。《论语・学而篇》记载:“使民以时”。肯定孔子“中庸”思想的积极因素。他指出:“‘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并进一步解释说: “‘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这个思想的确如伯达所说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在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和国与国的关系上,是吸取了中庸的中和、和而不同的思想智慧的。统一战线中有异和斗争,没有异和斗争的统一,也就没有了统一战线。指出: “统一战线一方面讲亲爱、讲团结,另一方面又要斗争。那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们在学校,一个人自身也有统一与斗争,自己犯了错误,不是要斗争吗?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也是说统一里有斗争。” 对孔子“中庸”思想中他认为错误的地方从未笔下留情。他指出:“中庸思想本来有折衷主义的成分,它是反对废止剥削又反对过分剥削的折衷主义,是孔子主义即儒家思想的基础。”“这是维持封建制度的方”。当然,“中庸”是否就等同折衷主义,这需要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但越到晚年越对“中庸”采取过激批判的态度,这是其晚年过激性错误的表现之一。 ■对孔子的有些思想批判了一辈子 延安时期,开展过两大运动:一是学习运动,一是生产运动。在学习运动中,高扬了好学精神。但在生产运动中,则批判了孔子不喜欢劳动的缺点。据《论语・子路篇》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939年4月24日,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讲话时说:孔子虽然也是圣人,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耕地。几天后,他又指出: “孔子办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也不少,‘贤人七十,三千’,可谓盛矣。但是他的学生比起延安来就少得多,而且不喜欢什么生产运动。他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耕田,他就说:‘不知道,我不如农民。’又问如何种菜,他又说:‘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 对《论语・泰伯篇》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否定的。《日报》1977年9月25日的一篇文章记述道:1975年春,的保健大夫请来的中医和西医的眼科专家唐由之为会诊眼病。望着他反复地念着他的名字:由之、由之。问他,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唐大夫笑着点点头。又接着说,你可不要按孔夫子的“由之”去做,而要按鲁迅讲的“由之”去做。当即吟咏起鲁迅的《悼杨铨》这首诗:“岂有豪情似归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论语・为政篇》记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孔子这段话,尤其批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说法。在延安时,说:“孔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即使到七十岁相信一定也还是会逾矩的。”这里对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怀疑态度。后来,直截了当地批判道:“经验是永远学不足的。”“青年要犯错误,老年就不犯错误呀?孔夫子说,他七十岁干什么都合乎客观规律了,我就不相信,那是吹牛皮。” 反对将孔子思想教条化,反对将其精华和糟粕兼收并蓄、禁锢国人。五四运动时期,就认为:“以孔子思想为中心”,“于孔老爹,仍不敢说出半个‘非’字”是不行的。“像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新成立后,多次讲现在的时代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时代。他指出:“我们有了,总比孔夫子高明一点吧”,“比孔夫子走得宽”。他还指出:“几千年以后看,就像现在看孔夫子。”这些话告诉我们,既不要迷信孔子,也不要忽视孔子的历史作用。 (作者为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主题延伸 谈孔子 ◆19年7月21日,指出:“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 ◆1937年10月19日,说:“鲁迅在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的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的圣人。” ◆1938年5月21日,说:“我们的孔夫子起初做官,以后,大概就是当教员当到吧!我们要学习黑格尔,学习孔夫子。我们三四百人,可否出几个孔夫子,出几个黑格尔呢?” ◆1938年10月,指出:“从孔夫子到,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943年6月28日,在一封信上批写道:“剥削阶级当着还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苏格拉底、资产阶级,这样看法才是历史的看法。”并且明确说:“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 ◆1954年,在一次讲话中说:“孔夫子是革命,此人不可一笔抹杀,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 ◆1964年2月13日,对主管教育工作的同志说:“孔夫子的传统不要丢。” ◆1973年7月4日,说:“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人本主义,即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 ◆1973年8月5日,写了《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其中有诗句云:“祖龙魂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文笛)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育学生,不要到他弄不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举出东北方中的一方,而不能推知其它三方的话,便不再教他了。”

◆ 钱穆《论语新解》: 不愤不启 : 愤,心求通而未得。启,谓开其意。 不悱不发: 悱,口欲言而未能。发,谓开发之。 不以三隅反: 物方者四隅,举一隅示之,当思类推其三。反,还以相证义。 不复: 不复教之。

上章言孔子诲人不倦,编者以本章承其后,欲学者自勉于受教之地。虽有时雨,大者大生,小者小生,然不沃不毛之地则不生,非圣人之不轻施教。

◆ 李炳南《论语讲要》:

集解:“郑玄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也。”

此为圣人教学方法。愤是学者懑心求之而未悟,孔子乃为启示之。悱是学者研究有得而未能说明,孔子乃为发明之,使其豁然贯通。若学者不愤不悱,孔子则不为启发,以其无助于学者也。举一隅以俟三反者,乃教学者比类而推知其余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