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 >

语用学的三大基本理论_语用学的基本内容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是什么?

1、传统语义学的意义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首先是因为它可以表达对于该语言的使用者来说约定俗成的意义(规约意义),以区别于间接言语行为或会话含义等语用意义。

语义学和语用学有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发展阶段三个区别:

语用学的三大基本理论_语用学的基本内容语用学的三大基本理论_语用学的基本内容


一、含义不同

1、语义学也称为语意学,是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术语。

2、语用学是指号学分支之一,是关于符号或语言符号(语词、句子等表达式)与其解释者关系的学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

1、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短语、句子、篇章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各个领域里对语言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如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规律性,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一个逻辑系统的解释等。

2、语用学是对指号和解释者的关系的研究,即研究指号在它出现于其中的行为范围内的起源、用法和效果。卡尔纳普认为,如果一种研究明确地涉及说话者或语言作用者,我们便把这种研究归诸于语用学的领域。

三、研究发展阶段不同

1、结构主义语义学是从二十世纪上半叶以美国为主的结构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主义语言学发展而来的,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词汇的意义和结构,比如义素分析,语义场等。生成语义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流行于生成语言学内部的一个语义学分支。形式语义学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展出来的。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用学得到迅速发展。美国莫里斯在提出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分时,认为语用学是对指号和解释者的关系的研究。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勒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 美国语用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

参考10、 传统继承法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功能语言学包括

02

两大组成部分

系(2) 他又说,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和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和智力开发。统功能语言学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

系统语法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路( network)。

功能语法则说明语言是交往的工具。语言系统的形成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逐步形成的。

03

三大元功能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功能,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包括:

概念功能:

汤普森(2000)将韩礼德的概念功能分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4、积木切分法形象地说,语言是由积木块和子句构成(张梅岗,1994;William Croft,1998),运用语言就是摆弄"积木",因为子句一般而言离不开积木。积木包括名词、合成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等。除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积木一般都有内部结构,而且,它们的内部结构都是句子。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即内在意义。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或情形。逻辑功能指功能语法中表明小句与小句之间关系的机制,主要在小句复合体中起作用。

人际功能:

语言学包括:

语音学二、研究对象不同与音位学 构词学 词汇学与语义学 语法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 口语学 修辞学 文体学 辞格学

对比语言学 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数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 语用学 翻译学

模糊语言学 跨文化语言学 话语语言学 语篇分析

还有其他的分科方式,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

从根本是去理解,语言学就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只是人类的语言在运用中有太多方向了。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

一、研究内容不同

(2) 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1、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结构本身和意义之间的关联,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词汇的意义和结构。

2、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用学是对指号和解释者的关系的研究。

二、领域不同

1、语义学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短语(词组),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

2、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

三、使用角度不同

2、语用学从语言使用者角度出发,借助语境进行意义研究是对传统语义学的发展和补充。这一研究的必要性可以从语言的两种基本功能上看出来。

扩展资料:

语义学的分类:

若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来分类,在现代语言学的语义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关注的问题是“作为符号的语言”,即人们是怎样使用语言来进行交往中的各种活动的。中,可以分为结构主义的语义学研究和生成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

结构主义语义学是从20世纪上半叶以美国为主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而来的,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词汇的意义和结构,比如说义素分析,语义场,词义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等。

形式语义学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出来的一个理论阵营。最初的研究开始于蒙太古以数理逻辑方法对英语的研究,后来经过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努力,发展成为一个的学科,并且摒弃了蒙太古对生成语言学的句法学的忽视,强调语义解释和句法结构的统一。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英语词汇学有哪些理论?认知词汇学理论除外。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句,祈使句不是祈使句,疑问句不是疑问句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候,发话者说出一句话,借此表示该句字面意思,但同时又表达字面之外的其他含义,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如:“Can yougiveme book?”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该请求是以询问形式发出的,但还要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至于如何理解像“It’Scoldinhere.”这类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旬,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发话者可能真的是陈述这一事实,也可能是请求对方关上窗或门,或打开电暖气。遇到这种情况时,听话者需依赖语境、双方共知或语用推理等等才能奏效。

词汇能力是综合语言能力的基础。词汇能力包括词汇量、词汇系统知识、词汇选择及运用。英语词汇学则是研究英语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奥斯汀把“言有所述”的句子称为述谓句(constatives),如句子“ 在”和“天在下雨”,这两句话有真假值,即对这两句话,我们可以问:“这句话是真的吗?”另一方面,他把“言有所为”的句子称为“施事句”C performatives ),如老师对一个学生说:“我要求你认真听讲。”起初,奥斯汀把他的主要力集中在对“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上。不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人,他发现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根据他的观点,施事句的典型句式为“我+施事动词(现在时直陈式主动语态)(+其他成分)”,诸如“我命令……”,“我宣布……”,“我请求……”等等。然而述谓句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如“我宣布我是一位歌星”,说者一方面在做宣布,是一种行为,另一方面也在做陈述。所以,他发现述谓句与施事句两个概念之间其实并无实质的区别。语言词汇的一门重要学科,该学科主要探讨英语词汇的形态结构、构词方法、意义和使用。英语词汇学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系统了解词汇规律、扩大词汇

此外,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1)评价行为类/裁决类(verdictives):表达裁决或评价,如法官或裁判的裁决。2)施权行为类/行使类(ex—ecutives):表达权力的实施。3)承诺行为类/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承诺或者宣布意图。4)论理行为类/阐述类(exitives):用于解释、阐述、论证。5)表态行为类/表态类(behabitives):用于表明态度。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关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首先提出了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概念,但他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发展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就过早地了。不过,这一理论提出后很快便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这一理论把客观世界、人的思维以及语言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使得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一)表述句与施为句

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很久以来,哲学家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ability),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冉辱条件等。奥斯汀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怀疑。他认为“许多陈述之言只不过是假陈述”(pseudo—state—ment),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或仅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奥斯汀主张区分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和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有真假之分的句子为表述句,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事态,所表述内容是可以验证的,即或是真实,或是谬误;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为施为句,它们不具有、描述和表述的功能,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施为句的话语都是不能验证的,它们无所谓真实或谬误。奥斯汀用了四个例句来说明这类话语:

1)Id0(用于结婚仪式过程中);

2)InanlisshipElizab(用于船的命名仪式中);

3)Igiveandbequeathmywatchtomybrohter(用于遗嘱中);

4)Ibetyousixpenceitwillraintomorrow(用于打)。

在特定的情况下,特定的人说这些话实际上构成了某些行为的实施。换言之,说话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是在作陈述或描述,而是在完成某一动作,如结婚、命名、遗赠、打。

(二)言语行为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随着研究的深人,奥斯汀意识到某种意义上每个句子都可以用来实施行为,不是只有施为句才有这种功能。就连像“state”这样典型的描述性、叙事性动词都可以用来实施行为。当一个人说“IstatatIamresponsibleforit”,他就发表了一个声明,承担了一种。于是,奥斯汀又把人们说话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分作三类,即“以言指事”(1ocution)(又叫言内行为)、“以言行事”(illocution)(又叫言外行为)、“以言成事”(perlo.cuifon)(又称言后行为),或称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指事泛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以言行事涉及说话者的意图,如: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道歉、感谢、祝贺等;以言成事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等,以促使对方做某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每一个话语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例如,A对B说“Closehtedoor”,这是言内行为;A的意图是让B关门,这是言外行为;B听了A的话后,把门关上了,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可见,言语行为理论对于解释言语行为的意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

1)评价行为类/裁决类(verdictives):表达裁决或评价,如法官或裁判的裁决。

2)施权行为类/行使类(ex—ecutives):表达权力的实施。

3)承诺行为类/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承诺或者宣布意图。

4)论理行为类/阐述类(exitives):用于解释、阐述、论证。

5)表态行为类/表态类(behabitives):用于表明态度。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学论述。其中美国哲学家塞尔的影响,他将言语系统化,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cthteory)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正是通过他的努力,才使言语行为理论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言语行为的原则与分类

塞尔不是简单地继承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把言语行为理论对孤立的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他认为使用语言就像人类许多别的活动一样是一种受到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这些规则区分为调节规则(regula—ifverules)和构成规则(consittuitverules)。调节规则调节先前存在的行为形式,这种活动的存在逻辑上于规则的存在;构成规则不仅调节而且创造或规定新的行为方式,这种活动在逻辑上是依赖于规则的存在而存在的。[6奥斯汀试图论证这样一个假设:一种语言的语义学被视为一系列构成规则的系统,并且以言行事的行为就是按照这种构成规则完成的行为。塞尔继承了奥斯汀的“意图”论,认为说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言语活动,每一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

塞尔在研究和继承的基础上,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修正为以言行事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改造为命题内容和以言行事。他认为,要成功地实施某一言语行为,除了一般的输入和输出条件外,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本条件(essentialcondi—tions):说话者打算通过说出一个语句,使他承担实施某一行为的义务;

第二,命题内容条件(con—tentconditions):说话者在说出一个语句时表达了一个命题,在表达命题时,说话者断定了自己将来的行为;

第三,预备条件(preparatorycondiitons):

1)听话者愿意说话者实施某一行为,并且说话者相信他所要做的事是符合听话人的利益的,但这件事并非是他经常做的;

2)讲话者在事情的正常进程中将去实施某一行为,这对讲话者和听话者来说都是不明显的。以言行事要有一定的要旨(point)。语言中有一种最小努力原则在起作用,体现为以最小的语言努力去获得的'以言行事结果的原则;第四,真诚条件(sinceirtycondi—tions):说话者打算从事某一行为。在这四个条件中,

第四个条件具有构成规则的范式,

而到第三条件则与调节规则相对应。在将“合适条件”(lfexibilityconditions)(保证言语行为得以成功实施的条件)作为使用恰当的以言行事指示语的规则的过程中,塞尔还提到“表达原则”,认为它可以单独地使基本上是语用上的言语行为的分析与字面意义的语义分析相一致,这样就可以把言语行为理论分为两类:

一类为偏重于语义的言语行为理论(s5、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emantically—oriented),

另一类为偏重于语用的言语行为理论(pragmatically—oriented),前者关注显示言语行为特征的表达式的分析,而后者将交际过程作为其出发点。

塞尔将言语行为重新分为五类,他把他的分类建立在以言行事(ilocutionary)与语法(gram—matica1)指示词和不同的言语行为所确定的不同的“词语”与“世界”的关系上。这五类言语行为是:

2)指示类(directives),说话者想使听话者做某事,如建议、请求、命令等;

3)承诺类(commissives),指说话人表示将要做某事的言语行为,如许诺、恐吓等;

4)表达类(ex.pressives),在这种言语行为中,说话者表达自己对某事的情感和态度,如道歉、抱怨、感谢、祝贺等;

5)宣告类(declaratives),指能改变世界上某种事态的言语行为,例如法庭上法官说:“Guilyt!”,被告便成了罪人。

(二)间接言语行为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的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indi—rcctspeechact)。简单地讲,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做某一言外行为来做另一件言外行为,也可以说成是:“通过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或者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塞尔提出了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怎么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所谓对字面用意做出一般推断,实际上就是根据话语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立即推断出间接的“言外之力”(语用用意)。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较复杂,也较不稳定。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按习惯就可以推断话语的间接言外之意,但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却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句,祈使句不是祈使句,疑问句不是疑问句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候,发话者说出一句话,借此表示该句字面意思,但同时又表达字面之外的其他含义,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如:“Canyougivemebook?”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该请求是以询问形式发出的,但还要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至于如何理解像“It’Scoldinhere.”这类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旬,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发话者可能真的是陈述这一事实,也可能是请求对方关上窗或门,或打开电暖气。遇到这种情况时,听话者需依赖语境、双方共知或语用推理等等才能奏效。

三、结语

以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学家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功能。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使学者们在有关方面的研究从以语法或语言形式为中心转向以言语功能为中心;从以单句为中心转向以语篇为中心;从以语言本身为中心转向以语言使用者、社团以及语言环境等为中心;另一方面,言语行为理论使诸多研究从以语言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交际功能为中心;也使外语教学从以语言形式和教学方法为中心转向以语言功能和教学内容为中心。这样,使得学习者不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知道了正确的句子结构,而且还学会了如何适当地使用语言以避免出现语用错误。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使用问题的基本理论,它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

[11]张梅岗,英汉功能翻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引言: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我来论析功能翻译理论,欢迎大家阅读!

虽然英语中“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也有“对牛弹琴”之义,但它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达不到原语的修辞功能。

摘 要: 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作性不强。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普通语言学理论,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本质,把语言看做意义系统,研究和解释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系统功能语言学又是适用语言学理论,特别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onsists onl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ithout concrete modology and it can not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translating. This gives a brief account to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probes into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makes convincing exition of it by using relevance theory so that it enriches its content.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asic theory; exition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翻译》,2000,(2))

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方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张梅岗:《翻译》,1999,(5);2000,(5);《科技翻译》,1998,(1、4))

3、图式研究法

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

(1) The polman caused Mary to die.

(2) The polman forced Mary to die.

这两句的结构完全是一样,只有动词的语义不同,而句是符合逻辑的,是正确的,第二句不符合逻辑,因而不正确。从这种SVOC结构的认知图式看,主语总是表示原因的,OC表示结果,V主要起连接作用,使之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Force是“逼迫”之义;既然polman已经成为“Mary to die”的原因,何需再加“逼迫”。根据认知图式理论,必须对结构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功能。

4、积木切分法

形象地说,语言是由积木块和子句构成(张梅岗,1994;William Croft,1998),运用语言就是摆弄“积木”,因为子句一般而言离不开积木。积木包括名词、合成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等。除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积木一般都有内部结构,而且,它们的内部结构都是句子。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即内在意义。

5、切分法

语言是由构成的因果网络,根据认知的基本规律和语义原则,必须把从因果网

络中切分出来,使之概念化。切分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的内部结构,即时间结构和因果结构。必须分析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相互的因果作用。(《翻译》,1998,(5))的切分非常复杂,是翻译过程理解和表达的关键。

6、逻辑推理法

逻辑学的研究有助于译者对所译段落真正意义的确定。一切句子的存在都有其先决条件,在句子模糊不清的地方,译者不得不确定其先决条件是什么。(纽马克)

语言是个因果网络,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一个句子都具有背景信息(已知信息)。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求得未知信息,并符合逻辑地用目标语言表达。(《翻译》,1995,(6);1996,(1);《上海科技翻译》,1993,(1);《英汉功能翻译》1999)

7、概念转换法

原语言表达的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表达的概念,是翻译的概念化过程,这是翻译过程的步,一般而言,翻译不只是概念的正确转换,还必须涉及原语的修辞环境,作者的修辞意图,即修辞功能。但是作者的意图,或语用意义是在句子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受修辞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翻译还必须考虑话语的动态意义。翻译单位的择定与所译的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原语的语码的概念意义,能表达充分的语境效果,即修辞功能,“积木”则成为概念的主要载体,一般目标语言有对等语,自然成为理想的翻译转换为单位,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如果原语的语码意义不能充分表达语境效果,则必须考虑整个概念段的语言环境和修辞意图,以句子或称小句(罗选民)为翻译单位,一般用意译法。

8、直译法

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应“直说还它直说,比喻还它比喻,在消除语言上的异的同时,保留了言语上的异。”(冯世刚,《翻译通讯》,1982,(2)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不妄解原文的字句”。即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归宿语言中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法。例如:

(1)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ry now and then wiped away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他那鳄鱼泪。

这句译文把原文作者的修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猫哭老鼠”,体现得淋离尽致。

You can’t comprehend it, If I explain it, that is “to play the harp to a bull”.

9、意译法

在功能等值的前提下,消除语言上的异的同时,没有保存言语上的特色,例如不保存原文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我们把改换法(省略、借用等)、变通法(意译、意译加直译、全不译等)都归为意译。因为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共同的,过细区分,实用性不大,没有必要。例如:

(1) Her mother’s pride in the girl’s appearance led her to step back.

她母亲看看她女儿,非常得意,所以特地倒退了几步。(张谷若译)

(2) 他又说,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和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和智力开发。

的翻译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算起,有一千七百多年。篇论翻译的文章是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悠久的翻译文化传统值得继承。怎样继承,值得研究。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的传统翻译理论从宏观上作了比较详细的探索,归根结底是围绕“信、达、雅”做文章。对翻译的论述,大多是文艺翻译家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乏真知灼见。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成为后人奉为译事的楷模,视为金科玉律。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分类语言学等对翻译理论产生根本性质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在翻译的文字表达上的论述非常精辟,而且有理论依据,即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由于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传统翻译理论的许多翻译表达方法如增译、省译、重译、反译、拆句、合句等都是实用的。翻译包括两方面,“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傅雷)“领悟”更重要。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对于理解原语言的方法和理论没有系统地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对传统翻译理论加以检讨,才能建立符合翻译规律的理论体系。(张梅岗,《翻译》,1999,(5)周笃宝;2000,(2);《上海科技翻译》2000,(2))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笔者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分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认知

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意义”(胡壮麟《外国语》1998,(3))。意义是什么呢?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命题的,构成了话语,成为因果链(T.Givon,1998,美国俄勒冈大学)。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意义,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换句话说,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内容指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内在要素的全部意义”。李奇(G. leech)在《语义学》(semantics)(1983年第二版)第5章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communicative value),在第2章描述了译文和原文交际值等值的七个方面的意义: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意义(social 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附带意义(reflected meaning)、词的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第2-第6又叫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翻译,做到这七个方面的等值,就是理想的译文。意义上等值的翻译,也就是功能等值的翻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王宗炎早在1981年就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作用上最适当的译法,也就是在意义上最适当的译法,”“在功能上与原文不对路,从整体看来,就不见得忠实”。(王宗炎,1981)

“形式等同”、“功能等值”,有个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形式总是某种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是由修辞功能、修辞技巧、句型结构等构成的。其中决定因素是修辞功能,因为修辞功能决定修辞技巧、句型和句子结构,甚至许多语法现象也只能从修辞功能上才能得到解释。”(《论EST的功能翻译》,1994)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把概念段的语义、语法和修辞紧密结合,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突出修辞功能的重要性,功能靠形式体现,靠结构体现。功能等值的翻译首先必须突出考虑概念段内的语言语境,然后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研究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因为修辞功能受词义、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用意义的支配。句子里每个词的义值由本句的上下文所决定。根据Van Dijk的宏观理论,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意义对概念段的功能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阐释

功能等值的翻译理论,我们用关联理论也可以得到正确的阐明和解释。建立在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是从语用学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发展的。下面我们再用关联理论来论证功能翻译理论的正确性。

关联理论的定义:关联是命题(proition)同语境(context)Cl-Cn之间的关系,关联是命题的基本特征,是命题对语境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定义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语境的”就是指有明确主题的概念段,关联就是这个概念段的一条意链;第二,命题本身具有关联性,是这条意链上的一小段。这一思想与功能翻译理论关于具有明确主题意义的一个或多个自然段为概念段,且有一条主题链的思想吻合。

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强调,任何一个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关联。“交际行为”是什么?就是一个语言在时间结构上按内部时间展开,在因果结构上扫因果逻辑展开。我们可以说,具有的关联性。而且功能翻译思想阐述了“积木”理论,认为“积木”是组装了的语言单位,即“积木”的内容结构是个子句,关联性。

关联理论还认为,关联性之间与语境蕴含意义(context implication)相关联,认为语境蕴含意义不是命题本身的产物,而是命题与语境相结合而产生的含义。我们的“修辞功能等值”认为,交际功能涉及语义和语,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双方交际的参考是语义的范畴。交际双方根据语境情景调整各自的语言,符合语用意义。就书面语言而言,根据写作目的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描述语言,达到预期写作意图,实现修辞功能。翻译让原文和译文在“修辞功能”上等值,除了语言语境之外,自然还必须考虑原语言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进行的特殊交际形式,只要交际一方的意图为另一方所认识和理解,这就是翻译。关联理论下的翻译的“交际效度”的权重,其次是“信度”等其他要素。那么,“交际效度”是什么?就是交际功能,即修辞功能等值的权重。“因此,句法意义、修辞意义、句子的联想意义和语义学方面的意义都得服从修辞的功能意义。修辞功能的等值是的等值。”(《英汉功能翻译》,55页)

论功能翻译理论

语文教学是需要唤醒的,需要爱的。将语言文字具体地语用于学生的生命活动之中,就是对它的唤醒,对它的爱。由此悟出“课标”中的那句话“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这个角度说,贾老师的《卖鱼的人》教学,对我们有着很好的启迪。

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作性不强。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onsists onl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ithout concrete modology and it can not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translating. This gives a brief account to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probes into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makes convincing exition of it by using relevance theory so that it enriches its content.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asic theory; exition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雅"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美不一样。(张梅岗,《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翻译》,2000,(2))

2、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

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翻译》,1998)

4、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3、图式研究法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1) The polman caused Mary to die.(2) The polman forced Mary to die.这两句的结构完全是一样,只有动词的语义不同,而句是符合逻辑的,是正确的,第二句不符合逻辑,因而不正确。从这种SVOC结构的认知图式看,主语总是表示原因的,OC表示结果,V主要起连接作用,使之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Force是"逼迫"之义;既然polman已经成为"Mary to die"的原因,何需再加"逼迫"。根据认知图式理论,必须对结构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功能。

5、切分法语言是由构成的因果网络,根据认知的基本规律和语义原则,必须把从因果网络中切分出来,使之概念化。切分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的内部结构,即时间结构和因果结构。必须分析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相互的因果作用。(《翻译》,1998,(5))的切分非常复杂,是翻译过程理解和表达的关键。

6、逻辑推理法逻辑学的研究有助于译者对所译段落真正意义的确定。一切句子的存在都有其先决条件,在句子模糊不清的地方,译者不得不确定其先决条件是什么。(纽马克)

语言是个因果网络,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一个句子都具有背景信息(已知信息)。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求得未知信息,并符合逻辑地用目标语言表达。(《翻译》,1995,(6);1996,(1);《上海科技翻译》,1993,(1);《英汉功能翻译》1999)

7、概念转换法原语言表达的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表达的概念,是翻译的概念化过程,这是翻译过程的步,一般而言,翻译不只是概念的正确转换,还必须涉及原语的修辞环境,作者的修辞意图,即修辞功能。但是作者的意图,或语用意义是在句子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受修辞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翻译还必须考虑话语的动态意义。翻译单位的择定与所译的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原语的语码的概念意义,能表达充分的语境效果,即修辞功能,"积木"则成为概念的主要载体,一般目标语言有对等语,自然成为理想的翻译转换为单位,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如果原语的语码意义不能充分表达语境效果,则必须考虑整个概念段的语言环境和修辞意图,以句子或称小句(罗选民)为翻译单位,一般用意译法。

8、直译法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应"直说还它直说,比喻还它比喻,在消除语言上的异的同时,保留了言语上的异。"(冯世刚,《翻译通讯》,1982,(2)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不妄解原文的字句"。即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归宿语言中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法。例如:(1)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ry now and then wiped away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他那鳄鱼泪。

这句译文把原文作者的修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猫哭老鼠",体现得淋离尽致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由于人多,我们家每天都要买很多鱼。。

(2) 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9、意译法在功能等值的前提下,消除语言上的异的同时,没有保存言语上的特色,例如不保存原文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我们把改换法(省略、借用等)、变通法(意译、意译加直译、全不译等)都归为意译。因为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共同的,过细区分,实用性不大,没有必要。例如:(1) Her mother's pride in the girl's appearance led her to step back.她母亲看看她女儿,非常得意,所以特地倒退了几步。(张谷若译)

10、 传统继承法的翻译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算起,有一千七百多年。篇论翻译的文章是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悠久的翻译文化传统值得继承。怎样继承,值得研究。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的传统翻译理论从宏观上作了比较详细的探索,归根结底是围绕"信、达、雅"做文章。对翻译的论述,大多是文艺翻译家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乏真知灼见。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成为后人奉为译事的楷模,视为金科玉律。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分类语言学等对翻译理论产生根本性质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在翻译的文字表达上的论述非常精辟,而且有理论依据,即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由于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传统翻译理论的许多翻译表达方法如增译、省译、重译、反译、拆句、合句等都是实用的。翻译包括两方面,"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傅雷)"领悟"更重要。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对于理解原语言的方法和理论没有系统地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对传统翻译理论加以检讨,才能建立符合翻译规律的理论体系。(张梅岗,《翻译》,1999,(5)周笃宝;2000,(2);《上海科技翻译》2000,(2))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认知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意义"(胡壮麟《外国语》1998,(3))。意义是什么呢?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命题的,构成了话语,成为因果链(T.Givon,1998,美国俄勒冈大学)。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意义,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换句话说,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内容指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内在要素的全部意义"。李奇(G. leech)在《语义学》(semantics)(1983年第二版)第5章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communicative value),在第2章描述了译文和原文交际值等值的七个方面的意义: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意义(social 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附带意义(reflected meaning)、词的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第2-第6又叫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翻译,做到这七个方面的等值,就是理想的译文。意义上等值的翻译,也就是功能等值的翻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王宗炎早在1981年就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作用上最适当的译法,也就是在意义上最适当的译法,""在功能上与原文不对路,从整体看来,就不见得忠实"。(王宗炎,1981)

"形式等同"、"功能等值",有个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形式总是某种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是由修辞功能、修辞技巧、句型结构等构成的。其中决定因素是修辞功能,因为修辞功能决定修辞技巧、句型和句子结构,甚至许多语法现象也只能从修辞功能上才能得到解释。"(《论EST的功能翻译》,1994)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把概念段的语义、语法和修辞紧密结合,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突出修辞功能的重要性,功能靠形式体现,靠结构体现。功能等值的翻译首先必须突出考虑概念段内的语言语境,然后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研究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因为修辞功能受词义、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用意义的支配。句子里每个词的义值由本句的上下文所决定。根据Van Dijk的宏观理论,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意义对概念段的功能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阐释功能等值的翻译理论,我们用关联理论也可以得到正确的阐明和解释。建立在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是从语用学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发展的。下面我们再用关联理论来论证功能翻译理论的正确性。

关联理论的定义:关联是命题(proition)同语境(context)Cl-Cn之间的关系,关联是命题的基本特征,是命题对语境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定义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语境的"就是指有明确主题的概念段,关联就是这个概念段的一条意链;第二,命题本身具有关联性,是这条意链上的一小段。这一思想与功能翻译理论关于具有明确主题意义的一个或多个自然段为概念段,且有一条主题链的思想吻合。

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强调,任何一个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关联。"交际行为"是什么?就是一个语言在时间结构上按内部时间展开,在因果结构上扫因果逻辑展开。我们可以说,具有的关联性。而且功能翻译思想阐述了"积木"理论,认为"积木"是组装了的语言单位,即"积木"的内容结构是个子句,关联性。

关联理论还认为,关联性之间与语境蕴含意义(context implication)相关联,认为语境蕴含意义不是命题本身的产物,而是命题与语境相结合而产生的含义。我们的"修辞功能等值"认为,交际功能涉及语义和语,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双方交际的参考是语义的范畴。交际双方根据语境情景调整各自的语言,符合语用意义。就书面语言而言,根据写作目的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描述语言,达到预期写作意图,实现修辞功能。翻译让原文和译文在"修辞功能"上等值,除了语言语境之外,自然还必须考虑原语言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进行的特殊交际形式,只要交际一方的意图为另一方所认识和理解,这就是翻译。关联理论下的翻译的"交际效度"的权重,其次是"信度"等其他要素。那么,"交际效度"是什么?就是交际功能,即修辞功能等值的权重。"因此,句法意义、修辞意义、句子的联想意义和语义学方面的意义都得服从修辞的功能意义。修辞功能的等值是的等值。"(《英汉功能翻译》,55页)

关联理论认为,关联与推理(inference)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出话语理解过程主要是个推理过程,其中关联判断(judgment of relevance)对于推理结论的形式起着重要作用。功能翻译理论则更加明确地提出并论证:语言是个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因果主题链。阐明怎样抓住这条链,进行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参见《因果链的研究与翻译》,《翻译》1998,(5);《科技英语修辞》,1998)

参考文献[1] 王宗炎,介绍卧铺元任译文忠实性面面观[J],翻译通讯1981,(1)。

[2] 张梅岗,论EST的功能翻译[J],科技翻译,1994,(3)。

[3] 张梅岗,试论科学翻译学[J],科技翻译,1995,(1)。

[4] 张梅岗,SVO句的拆句译法[J],翻译,1994,(1)。

[5] 张梅岗,因果链研究与翻译[J],翻译,1998,(5)。

[6] 张梅岗,限制性定语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丛句传统译法的探讨[J],翻译,2000,(5)。

[7] 符明,科技英语"积木"的翻译研究[J],翻译,1999,(1)。

[8] 周笃宝,继承传统译论,建立科学翻译学[J],翻译,2000,(2)。

[9] 郭富强,科技英语中因果关系句的表达及其翻译[J],翻译,1996,(1)。

[10]张梅岗,科技英语修辞[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2]Michael Tomasello.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8. [13]William Croft. The Structure of Events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M].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1998. [14]Stn Pinker. The Language Instinct [M].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1994.

语言学学科内部有哪些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学家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功能。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使学者们在有关方面的研究从以语法或语言形式为中心转向以言语功能为中心;从以单句为中心转向以语篇为中心;从以语言本身为中心转向以语言使用者、社团以及语言环境等为中心;另一方面,言语行为理论使诸多研究从以语言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交际功能为中心;也使外语教学从以语言形式和 教学 方法 为中心转向以语言功能和教学内容为中心。这样,使得学习者不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知道了正确的句子结构,而且还学会了如何适当地使用语言以避免出现语用错误。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使用问题的基本理论,它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大体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上分为: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研究语言的意义,但是角度有所不同,它们各自的研究处于不同的平面上。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而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句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用的。研究语用,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相互间进行交际。语法分析中讲词类、讲句子成分、讲句型、讲施事受事工具等等,都还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写。而语用偏重于讲表达,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把这个平面作了这样的区分: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语境影响的语言中词语、句子本身的认知意义;语用学则是研究语言使用上的意义,即在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意义。它们是互相联系而又互不相同的。

语音学phonetics:从发声语音学articulory phonetics、声学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和听觉语音学

auditory phonetics三大分支研究语音系统。

音位学phonology:研究一种语言有多少个不同的音,彼此之间有何区别和关系。

形态学morphology(即词汇):研究词的构成方式和屈折方式。

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的词、句子在实际语境(context)中的含义和作用。

句法学Syntax: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grammatical rules,研究如何把词组成短语或句子。

语言学有许多分支学科: 共时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与微观语言学 语音学 音系学 构词学 语法学 语义学 语用学 词汇学 方言学 修辞学 文字学 语源学 词典学 文体学 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类型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对照语言学 语言地理学 语言学 方言学:方言地理学 语体学 心理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 话语语言学 实验语言学 数理语言学 代数语言学 统计语言学 应用数理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 语言学集论

翻译学 网络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 伴随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 民族语言学 音韵学 词义学 写作学 语用学 语学 训诂学 语境学 生物语言学 宇宙语言学。。。。。。联系就看你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还是共时的角度来看了。

国内语用学研究综述

奥斯汀强调,施为句虽然没有真假,但仍有一些条件必须满足,否则就不能起到实施行为的作用。通过话语成功地实施行为,个条件是说话者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必须存在实施这个行为的合适的对象。例如,没有手表,就谈不上遗赠手表。第二个条件是说话人必须具有诚意,缺乏诚意则不能有所为。第三个条件是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如果没有合适的程序,如果不是合适的人说出,言语行为不会奏效。同样,即使人员合适,如果场合不对也不行。如英国女王在家里说“InamehteshiptheQueenElizab”,这句话也不会奏效。对有些施为行为,有关人员的思想状态至关重要,如一个实施许诺行为的人必须准备兑现自己的诺言。

摘要:语用学研究在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对西方语用学理论的简单引进、介绍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首先回顾了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了当代语用学研究的两大流派,展望了语用学在巨集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语用学;历史;现状;流派;趋势 语用学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是直到70年代才把它看作一门学科。语用学把语言、现实和人类自身联络起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语用学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心,是语言科学中一个富有生气的领域。 一、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语用学渊源於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上世纪3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CharlesW.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三分说: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语用学领域的探索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语用学研究的成就应归功于另三位哲学家的理论建树。他们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分析学家赛尔、格莱斯。奥斯汀“不满意语言哲学对所指、意义、陈述的真实和谬误的传统研究”Leech,1981:321,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挑战。70年代后,在研究了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话语的形式不直接反映出这句话的交际意图。赛尔甚至提出“语言理论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现在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70年代,语用学异军突起,成为语言学的一门学科。1970年在波士顿召开的《自然语言的语用学》学术研讨会标志著语用学研究时代的开始,成为其蓬勃发展的契机。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标志著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得到承认,确立了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研究表现出下面几个特点: 1人们从各种观点哲学、心理学、学、人类文化学等、各个方面指示语、会话含意、言语行为等,围绕语言使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趋势; 2语用学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冲破了哲学家的一统天下,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领域。 语用学在70年代的确立为80年代的迅猛发展铺平了道路,语用学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大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1语言学家对前期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开始进行梳理和总结,语用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研究内容具体化。语用学研究朝着统一协调的方向发展。2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讨论的问题宽泛但主题集中,已不再局限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开始触及语言本质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如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关系,语言结构如何跟语境相互作用等问题。 2语用学由纵向的内部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转向了同语言学各核心学科之间以及边缘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促进了语用学自身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以语用学为中心,各学科同步发展的局面。 二、语用学研究流派和发展趋势 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的研究。以这种基本的认识为前提,国外语用学研究形成了两大流派:英美学派的微观语用学和欧洲大陆学派的巨集观语用学。前者认为语用学如同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一样是语言学一个相对的研究领域,即“分相论”;另一种观点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和交际的认知、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它是对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即“综观论”。 向明友2006认为当前语用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是在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在沿着以下三个方向朝纵深展开: 1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 2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3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1980,3. [2]孙淑芳.俄语析使言语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1. [3]向明友.语用学研究现状谈[J].外语,2006,1:10-11.

1、语义学与语用学的概间接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时取决于语境,有时取决于听话人的身份、背景等,有的还取决于听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因此间接言语行为句的理解已不单纯是语义范畴,还包括语用范畴。念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