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 >

胃病的脉象特征 胃病的脉象特征有哪些

老中医说的脾胃不好是不是真的?把脉就可以吗

你自己觉得呢?把脉在90%以上的中医师手里,只是一个“道具”。但是你自己是否有“脾胃不好”的临床表现(症状)呢,他能够治疗改善了你的症状不就行了吗!何必管他用什么“障眼法”。否则你为什么不看西医呢

胃病的脉象特征 胃病的脉象特征有哪些胃病的脉象特征 胃病的脉象特征有哪些


观、闻、问、切。中医的神髓!!!有时不只是把脉,还看了你的气色、神态等等结合的,现在的时代你说的病症太常见了。熬夜、作息不正常、长期吃东西不规律都会导致这样的。

胃热、胃寒、食积……各种胃病,治疗关键其实就一个字!

胃病,想必是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的痛苦,胃是是人体的仓廪之官,对于人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胃病的种类很多,胃气上逆、胃热、胃寒、食积……这么多种症状,有人却说其关键不过就是一个字,这是真的吗?快随我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看法吧!

病人经常会说:“医生啊!我胃疼、胃胀、胃反酸、胃不知道饿……”

胃就是一个消化的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指的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纳,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是病了,又或者腐熟过快,也是有病了。

胃气是下降的,中医称“胃以降为和”。也就是说,胃气下降,就调和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逆,胃酸就上反,吃饭就没胃口,就生病了。

所以 胃病的治疗很简单,其关键就是一个“降”字 ,我们一边分析,一边学习!

1.胃气上逆的用

胃气上逆的情况在大部分胃病患者中都存在。胃液是,胆汁是碱性的?胃气下降后,在肠道酸碱正好中和。如果胃气上逆,胃酸就会腐蚀食道,引起食道炎,再向上反流,损伤咽喉,导致咽炎,很多顽固性的咽炎,通过降胃气就能治好。而西医治疗这类疾病常常采用抑制胃酸的办法,虽然胃酸减少,上逆引起的症状可能减轻,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胃气上逆的问题。相反长期过度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壁细胞会逐渐减少,腺体萎缩,形成萎缩性胃炎,反而加重病情,有的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成了癌前病变!

所以降胃气非常重要,常用有哪些?

竹茹、枇杷叶、代赭石、生姜、枳实、沉香、旋覆花、半夏等,凡是能降气的,基本上都可以使用。

举个例子,有个女性患者因反酸、恶心、咽喉不适三年前来就诊。患者平素不吸烟,但咽炎很重。切脉后发现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也就是胃气上逆的脉象。患者闻到中味就恶心,惧怕服用中。经过思虑,我给她开了生枇杷叶1公斤,让她长期煮水后当茶饮。过了半月复诊时,患者说好得不多了,咽炎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恶心了,就是放屁多。其实就是降了降患者上逆的胃气,胃酸就不再向上反流了。气向下行,屁就多,这就是治本。也难怪张锡纯认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因为这味降胃气效果很好。学会了降胃气,治胃病的技巧可以说掌握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是胃寒、胃热、食积、气滞等,我们来一一分析。

2.胃寒的用

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如果没有热量,就无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说早上吃的饭,晚上吐出来还未消化,从早到晚不知道饥饿,是什么原因呢?

胃中无火!

如何补火?

在前面讲述五行时讲过火能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这也就是五行所说的“虚则补其母”。

常用的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等。

使用这些温心阳的物,胃火就有了,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就会得到恢复。

3.胃热的用

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也就有胃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的患者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俗话称为“慌饭”,中医称为“消谷善饥”。治疗很简单,吃点清胃火的就可以了,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芦根等。

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例经常“慌饭”的患者。他要求不吃中,还要能治病,我说这很好办,吃点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么食物好呢?让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放少量盐,当菜吃。就这样坚持一周,病就好得不多了!

有人会问,这也是中医治疗?是的!因为运用中医理论来指导饮食,指导 养生 ,这就是中医的精髓。中医学好后可以贯穿于我们的衣食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中?理论的妙处!

4.胃阴不足的用

胃火长期过重,必然会伤及阴分,就好像烧锅炉一样,长时间地烧,锅里的水也会被烧干,同样的道理,长期胃火重必然会导致胃阴的亏虚。所以对于胃火重的久病患者,就要养胃阴了。养胃阴的物有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

5.寒热错杂证的用

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上述这么单一,单纯胃寒和单纯胃热不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寒热错杂的情况,只是寒热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胃中有热,肠道有寒,这样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形成?热错杂证,用时则需要寒热搭配,效果才好。

如黄芩、黄连配干姜,或者金果榄配干姜等,半夏泻心汤就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病的经典方剂。

6.食积的用

胃病还有一些情况,比如食积,同样影响了胃的和降,病情轻的可以采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来消导,病情较重的可以采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等来攻下,恢复其和降功能。

举个例子,很多小儿停食之后,反复发热,服用退烧后当时可以缓解。第二天照常发热,针对这种情况,将二丑炒香后研成细粉,拌红糖后给小孩吃,每次3g左右,3岁以下的小孩可以适当减量,3岁以上的可以适当加量,一般服用3小时左右会出现腹泻。患儿将停滞在胃肠道的积食泻出来后,病就好了!

胃病的情况还有一些,比如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但以前面几种情况多见。了解了上述几种情况的用特点,就知道了大部分胃病的用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学习胃病的治法,关键的是要理解一句话,“胃以降为和”,理解了这句话,就抓住了治疗胃病的核心,你明白了吗?

中医如何治疗胃炎

中医认为,急性胃炎多为实证,慢性胃炎则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因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均可能导致胃和降功能失职,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根据急、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其基本治则宜理气止痛。

病邪阻滞者,辨其邪而去之;

肝胃不和者,疏肝理气;

饮食伤胃者,消食导滞;

寒客于胃及脾胃虚寒者,温中散寒。

中医治疗可以用、推拿、针灸等,不过均需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生姜3片,红糖半两,水煎服;鲜橘皮二两,醋一两,糖拌服。

外敷:粗盐一斤,酒炒用布包外敷。

针灸: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配穴:寒邪犯胃配胃俞(加灸);饮食停滞配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气滞血瘀配膈俞、公孙。 祝您早日康复,生活健康!

胃炎是中医“胃痛”的范畴,需要辨证论治用治疗,临床多采用香苏散、泻心汤、失笑散、益胃汤、黄芪建中汤等中治疗,同时也可以配合针灸治疗。

1.中:对于胃气壅滞的患者口服香苏散加减治疗;对于胃中蕴热的患者口服泻心汤合金铃子散治疗;对于胃络瘀阻患者,口服失笑散合丹参饮;对于胃阴不足证口服益胃汤;对于肝胃气滞证口服化肝煎;对于脾胃虚寒证口服黄芪建中汤。

2.针灸治疗:也可以配合针灸治疗,于正规医院针灸科进行治疗,可以选取胃经穴位足三里、脾经穴位三阴交等进行补泻治疗。

对于中及针灸治疗均需要在医生辨证论治指导下治疗,切勿自行服延误病情,同时忌辛辣食物,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里面实用的还是汤,中医里面在用汤来治疗慢性胃炎的时候,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用习惯以及相关的身体情况来去进行相关的治疗,针对慢性胃炎的患者,常使用的汤主要的目的是去增加胃气,因为当我们患有慢性胃炎的时候,脾胃是非常虚弱的,这个时候就必须采用补中益气的汤来去增加相应的功能,也是通过这样的物去帮助我们的人体更好的恢复,去帮助肠胃能够恢复到原有的健康状态。

从中医角度而言,根据胃炎的病因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即肝胃不和型、湿热阻滞型、血瘀型、阴虚型、阳虚中焦型、脾胃虚寒型。对于胃炎,必须辨证施治。同时需要改变饮食习惯,避免摄入容易胃黏膜的食物,包括辣椒、烈酒等。

脾胃不好都有哪些脉象

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脾胃阴虚即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或亏虚,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

气郁化火导致胃阴耗伤。

汤剂要少用段时间。用中丸剂。建议胃寒严重时可用附子理中。补中益气,也可随后用。这只是辩证治疗。

脾胃阴虚和脾胃虚寒需分清

‖脾胃阴虚:多因火热伤胃阴所致。表现为口干、饥不想食、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法则:养胃生津。方用:清胃散。

‖脾胃虚寒:多因饮食生冷、或过用寒凉物,导致脾阳不振、寒凝于胃。表现为胃脘冷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喜热饮、便溏、舌淡苔白、脉迟濡。治疗法则:温中散寒。方用:理中丸。

如果你心情不佳,久气郁结,于脾胃也是不可谓不伤的,汤剂可以以调节心情为主,看你个人的体质倾向。用好坏还是以自己为主。

像本人就对中汤剂也是有恶呕感,看你针对的是什么症状。没有一种的兼顾全身的。又对其它脏器没有损害的。服时要明白。

比如我心睥不好,就会考虑先心为主。脾胃后调的原则。(参松养心)心血调节,才可身心具顾。

中医诊断:胃病辨证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

(一)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干结。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二)食滞胃脘证

食滞胃脘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为辨证要点。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则脘部胀闷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见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浊内积之征。

(三)胃寒证

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迟。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为辨证要点。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则邪更盛,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温则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部漉漉水声,水饮不化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是内有寒饮的表现。

(四)胃热证

胃热证,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秘结,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辩证要点。热炽胃中,胃气不畅,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则吞酸嘈杂,呕吐,或食入即吐。胃热炽盛,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机能亢进,则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见牙龈肿痛,口臭。血络受伤,血热妄行,可见齿衄。热盛伤津耗液,故见秘结,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小结胃病寒热虚实的鉴别

①胃寒:

疼痛性质:冷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口淡不渴。

:便溏。

舌象:舌淡苔白滑。

脉象:沉迟。

②胃热:

疼痛性质:灼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渴喜冷饮。

:秘结。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滑数。

③胃阴虚:

疼痛性质:隐痛。

呕吐:干呕。

口味与口渴:口咽干燥。

:干结。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细数。

④食滞胃脘:

疼痛性质:胀痛。

呕吐:酸腐食物。

口味与口渴:口中腐酸。

:酸臭。

舌象:舌厚腻。

脉象:滑。

胃炎、胃下垂【胃下垂、胃炎】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勾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轻度下垂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有上腹不适,饱胀,饭后明显,伴恶心、嗳气、厌食、便秘等,有时腹部有深部隐痛感,常于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长期胃下垂者常有消瘦、乏力、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失眠、头痛等症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