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 >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呢

如何评价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思想家、家、文学家、改革家。[1]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呢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呢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呢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呢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王安石本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皇权时代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求王安石的历史评价

1、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2、曾公亮: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3、唐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4、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5、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6、黄庭坚: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7、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皇之盛。而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8、朱光庭:昔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寖成大弊。

9、崔鶠: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

历史上对王安石这一人物褒贬不一,你觉得这个人物怎么样?

我觉得王安石是一个非常有才能为国为民的人。但是他的做法还是比较的。急于求成终弄得,变法没有成功。而变得更加的衰落。

他是北宋的思想家,家,文学家,改革家。拜相后主张变法,但因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极力反对后变法失败,被罢黜还乡。作为当时时代的人,寻求改革十分有先见之明,我认为他为付出了很多。

王安石是一个非常的诗人,他还是不错的让我感觉他写了很多的诗,我也特别喜欢,虽然说对于他有很多的负面说法,但是我只记住他好的一面了。

历史上有的人说王安石这个人推动了宋朝后的灭亡,也有的人说王安石这个人让宋朝如此的鼎盛,我觉得王安石这个人是非常厉害的,他的变法让宋朝以至于文化非常的好。

我觉得王安石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为了的兴盛提出变法,可惜急于求成,后以失败告终,虽然导致更加的衰落,但是他的初衷是非常好的。

我感觉他非常的有才华,写了这么多流传度高的诗,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当时有名的家、思想家、革命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还是做了比较大的贡献,担任过要职,对他有贬有褒,他把辩证法推到了新高度,不的不说他的诗句什么写得非常好。

王安石的改革从启动便步履维艰,外,有朝中保守势力所反对。内有改革派的分歧。而且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宋神宗,并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他虽有“富国强兵”的想法,但是涉及到具体改革过程中,态度却左右摇摆,使得王安石注定了在改革的过程中承受到远超商鞅改革时期的阻力。

王安石想要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在变法的过程中急于求成,终导致功亏一篑,这一点上是他个人的失误。

王安石这个人,你是如何看待的?

读他的诗就知道,他对兄弟朋友妻子儿女都特别好

写给他们的诗都是情真意切的

但是他这个人有点点偏执,他是看不起那种舞文弄墨的人的

他如果看得起人,只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人有做实事的能力,比如治理或者有学术造诣,另一个就是很有思想,在佛学道学上有成就了。

所以他看到苏轼应考的文章的时候很看不起他,觉得他只是在嚼舌头,但是后来发现苏轼真的有才能,就很欣赏他他是有些不拘小节的,和宋朝时候那种道学风气多少有些出入,所以才会跟司马光一人争斗。不过即使他罢相,也有很多当时反对他的人站出来说他的变法是正确的。

记得以前曾经看过的一篇《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失败》就很有特色。对王的为人,确实是君子和好学者,从他后来创建新学一派,后来为朱熹所融合奠定了后七百年的思想传承,在的思想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虽然用志大才疏来形容是有点过,但是从其变法的推行上,专断与缺乏对于官场现实的判断力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可以说,王的失败从其开始所制订的政策与其着眼点上就有问题的。

除了性格上太固执外,是文学家,家,诗人而且清正廉明。

变法虽败然精神不朽,是为北宋的硬骨头,脊梁,时代强音,尧舜之后完人当之无愧

急功近利、所用非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是所有改革都是好的,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南北朝时期的魏孝文帝、明朝的张居正的改革都是好的改革;新朝的王莽、北宋的王安石都是坏的改革。王安石改革五年国内中产人家尽数破产,北宋也一百年来次出现大规模流民。试问,有哪个老需要王安石这样的父母官?

如果说当时的朝廷内部对他的改革有反对势力的话,那么对比下范的改革和王的改革就会知道,反对范的都是“小人”,反对王的都是“君子”--诸如韩琦,欧阳修等。

可封圣贤。比之所谓王守仁曾剃头不知要强上多少倍!安石志在服务天下苍生。而后者其一祸乱人心,其二祸乱人命。

王安石对后来的贡献就是变,以前封建就是保守,不发展还保守。王安石打破这种思想,王安石牛人,为他点赞

对王安石评价有哪些

后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可谓是褒奖不一,有人骂亦有人夸,但是后世的 教育 体系中都是王安石的赞美词。你知道都有哪些?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对王安石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对王安石的评价

对王安石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个阶段是从北宋到近代这段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近代到后世这个时期。阶段均是贬损为主,第二阶段均是赞扬声。特别是1949年后,对于王安石的评论转变之大,都以褒扬为主。

王安石骂名开始是从王安石变法之后,王安石推动了一些列的新法,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格局,从而改善北宋的经济,从 理财 和整军两个方面下手。颁行了青苗法,均输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法。但是终造成了一个局面就是富了,穷了,这是一场与民争利的变法,能不遭受骂名吗?

历史 上的所有变革是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做到了,但是他却忽略了这一因素,但是并不能否认王安石的功。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他的初衷是好的,改变整个的积贫积弱,改变整个的土地兼并现象,改变整个的三冗问题。王安石的失败原因就是理论与实际不符,终导致了整个变法的失败,生活困苦,能不骂吗?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王安石变法成为了对抗地主的一个有力 措施 ,所以人们对于王安石逐渐改观,王安石从一个乱国者变成了 一个改革家。

1949年以来对王安石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时代历史环境中。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推动了宋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 运动阻碍了历史的前进。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四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

二、中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遭到批判和否定。在1973—1976年10月间,相关文章共发表150多篇。文章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_”的宣传班子,专门为“_”制造舆论,他们炮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量甚重,犹如重磅炸弹,一时影响极大。罗思鼎《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二是工厂、学校和部队的理论小组和学习小组撰写的文章,都根据“_”的调子,上纲上线,无学术意义可言。三是一些专家、学者经受不住强大的压力,违心地跟着撰写了一些著作和文章。1977—1979年学界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批判和矫正“_”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扭曲,并力图澄清一些基本史实,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出现三种 意见 :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1980年,《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地展开。肯定说基本承接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肯定性意见。否定说又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意见,种是对五六十年代肯定观点的全盘否定: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代表,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变法期间矛盾依然尖锐,一句话王安石“富国有术,强兵无方”,应予以基本否定。另一种否定意见是以全盘否定王安石,全面肯定司马光,亦即“尊马抑王”为其特色的。不完全肯定说,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是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在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又承认它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

美籍华裔 历史学 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 文化 ,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 成功 。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 法律 的部分否定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